【歐洲之聲】潘永忠:德國新政府與中國的交往,將是「對話」與「強硬」雙管齊下的合力

德國於9月大選後啟動的新一屆政府組閣成功,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日前(11月24日)公佈了聯合執政協定內容,從而在結束了梅克爾執政16年後,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德國新政府公佈的組閣協議中,頗為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德國未來對華關係的立場和策略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觀察人士注意到:聯合執政協定中有關對外關係的章節裡,中國佔據了重要的篇幅。作為德國重要的交易夥伴,中國在德國新政府的對外政策中將占居怎樣的地位?梅克爾長期執政後,德國將開啟怎樣的新時代?我們請民主中國陣線秘書長、歐洲之聲主編潘永忠先生來談談他的看法。

法廣:德國新一屆政府組閣成功後,是否將延續梅克爾時代的對華政策,受到格外關注。從目前公佈的聯合執政協定內容看,新一屆政府在對華關係的表述上,是否有變化?您對這些變化做怎樣的解讀?

潘永忠:對於這個問題,我從3層意思上來回答:

1、德國社民黨、綠黨、自民黨三黨組閣,稱「紅綠燈」聯合政府,用新政府自己的語言表述:「不是改變、變更,而只是調整」,即:沒有計劃完全改變對華政策,但將呈現比「紅黑」聯合政府更加自信、更開放、更直接的姿態。梅克爾時代的對華政策是否能延續?顯然不再是直通車,可能是定向的曲徑之道。

2、通常來說,一國外長的言論與姿態,就是展現一國的風向標,表達一國的外交政策。德國綠黨主席之一、德國的準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新近成為媒體追蹤採訪的對象,她的一言一行自然是德國新政府外交政策的晴雨錶。12月2日,德國每日新聞報導,準外長貝爾伯克接受採訪時,宣佈對威權國家採取更強硬的態度(自然指向北京政府)。她這樣表述:「對話是國際政治的核心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掩蓋事情或保持沉默,」貝爾伯克還說:「對我而言,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始終是對話和嚴謹的相互作用。」對於中國的一些問題,她明確表述了不滿,表達了堅持價值觀的外交政策。她說:「從長遠來看,無語的沉默不是一種外交形式,即便近年來有些人是這麼看的。」此話不言而喻,明裡暗裡批評的就是梅克爾的對華綏靖隱忍政策。換句話說:未來德國新政府與中國的交往,將是「『對話』與『強硬』雙管齊下的合力」。這應該是「紅綠燈」聯合政府的外交方略和對華政策。

3、不言自明,矛盾的焦點,也是中國政府與西方民主國家長期存在的根本性問題,用新政府執政協定的語言表述:「中國是合作夥伴,也是制度性對手」。這個「結」,無疑是結在「制度性」對峙、及普世價值與人權意識上,通俗來說,是民主與專制的博弈與對決。


綠黨領導人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是德國準外長。圖/擷自貝爾伯克臉書
法廣:德國新政府的組閣協議中,在關涉台灣、香港和新疆問題時,都做出了明確地表態。您認為,未來德國將如何平衡與中國和台灣的關係?在涉港和涉疆問題上,又將如何定位?

潘永忠:新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有九個章節、含序言在內共177頁,提出了一系列核心的施政目標。在表述涉華政策部分,明確了涉台、涉港和涉疆問題上的態度與立場,一是「支持『民主台灣』實際參與國際組織」,台灣衝突只能和平解決;二是批評與譴責中國在新疆地區「侵犯人權」;三是「一國兩制」在香港需要得到全面恢復等。

正如新政府明確表達的那樣,面對中國政府時,將使用更自信、更開放、更直接、更勇敢的語言——少一些外交花哨與含糊遮掩。應該說,新政府確實在對華外交政策上,提出了清晰而指標性的合作基礎,可說是直言不諱。

據德國每日新聞的報導,中國外交部即刻警告德國未來的新政府,「不要干涉內政」。新政府應該預知北京這樣的反應,因為共產黨國家和中共領導層始終禁止外國干涉這些問題。

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呢?

北京的中共政府歷來視新疆問題、香港問題、台灣問題等為一國的內政,不容他國觸碰與干涉。

新政府的協議強調:尋求與爭取在「基於人權的前提下」與中國合作。這也是美國政府一再重申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民主國家向來遵循「人權高於主權」的原則。聯合國人權宣言有這樣的表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並且不得因一人所屬的國家或領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國際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區別,無論該領土是獨立領土、託管領土、非自治領土或者處於其他任何主權受限制的情況之下。」

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堅持「遵循普世價值觀」,正視與直面「人權問題」。

法廣:無論從國內、還是國際角度看,德國新一屆政府面臨的都將是空前的危機局勢。新政府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潘永忠:在當下世人的眼裡,整個世界面臨的最大困境與難題是持續兩年世界性的「新冠疫情」,它直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生存、經濟生產與未來發展等,德國新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與矛盾同樣如此。

不過世人皆知,在梅克爾總理領導下的16年,德國具備了強大和雄厚的國本,還是經得起這次國際性危機的折騰。新任總理、社民黨的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我從2017年二十國集團漢堡峰會時就關注他了,後來他擔任梅克爾總理的副手兼財政部長,已經表現出承擔責任和解決難題的長袖善舞。眼下蕭茲特別強調,德國目前新冠疫情形勢非常嚴峻,他呼籲民眾團結一致,積極接種疫苗,共同抗擊疫情。德國也將儘快組建「疫情危機小組」。我想蕭茲總理也懂得「綱舉目張」的道理,治理與解決好疫情困局,等於舒緩了社會情緒,釋放了生產力,從而為恢復經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蕭茲總理希望「新內閣能夠為德國的未來發揮開創性作用。」新政協議指出,德國將會提高最低工資,同時保持養老金和兒童福利的穩定,每年還將新建40萬套公寓,為此德國將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但債務刹車原則不會改變。顯然新總理比較側重于民生方面。

有人說,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嚴謹的民族,為人處世,彰顯理性、客觀和認真的風範。無論是哪一黨派執政,基本上會承上啟下,追求持續而穩定的發展。儘管新政府由三黨組閣,但是德國人的嚴謹與規範表現突出,三黨簽署了聯合執政的協定,就是典型的例證。

眼下,儘管面臨疫情與經濟雙重危機,但這危情在整個世界比比皆是,德國已算是矮子裡的高個子,或者說,依然是驕傲的鶴立雞群,我仍然相信德國新政府的組織與管理能力。

同時,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的調整,在美中之間「民主與專制」的博弈與對決中,會發生力量的改變,德國會帶動歐盟國家站到美國一邊,也就是說,國際民主聯盟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前德國財政部長蕭茲(Olaf Scholz)將擔任德國總理。圖/擷自蕭茲臉書
法廣:梅克爾執政的16年中,德國在歐盟一直發揮著歐洲大國的責任擔當和領導角色。隨著梅克爾時代的結束,德國能否繼續發揮這種領軍作用?

潘永忠:德國、法國是歐盟之首。從經濟上來說,德國的GDP是世界第4位,歐盟之首;從德國的科技與製造業技術來說,可稱之國際前茅;從人口來說,是歐洲之冠;從疆域來說,德國只是遜於法國;從歐盟的政治格局來說,從歐元區的經濟掌控來說,在這些硬實力方面,德國都占了得天獨厚。從軟實力來說,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嚴謹的民族,是一個哲學的民族、思辨的民族,德國的古典哲學傳遍整個世界,影響深遠。梅克爾總理在歐盟一直發揮著歐洲大國的作用,是責任擔當和領導角色,應該是基於她個人的智慧魅力與德意志優秀民族風範的兼而有之。

不過,除了梅克爾的個人智慧魅力以外,德意志民族的軟實力、硬實力,應該不會因為梅克爾的卸任而消失。

這麼說吧,對時下蕭茲的新政府來說,只是萬事開頭難,蕭茲在擔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時,在歐盟處理「英國脫歐」、「義大利與歐盟預算糾紛」、歐洲大企業避稅的「跨國企業稅」方面,都有出色表現。

總而言之,蕭茲並不是歐洲的「菜鳥」政治家,對他來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相信蕭茲總理會展現出「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風範。時間會告訴天下人:隨著梅克爾時代的結束,蕭茲總理將發揮出他的智慧與能力,繼續保持德國在歐洲的領軍作用。


蕭茲(Olaf Scholz)獻花給梅克爾。圖/擷自蕭茲臉書
法廣:您如何評判梅克爾執政的16年?

潘永忠:整個世界對梅克爾的好評,可說是洶湧如潮,真不缺我這樣的人恭維與誇獎。反正每一次德國的投票選舉,我都是義無反顧的選擇聯盟黨(CDU/CSU),對她的領導投下信任而神聖的一票,可說是始終如一。

至於說到梅克爾的對華政策,「過於依賴中國」,且未能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提出批評與譴責」,對於她的「人權務虛、經貿務實」,採傾向性與慫恿的「綏靖政策」等,筆者也時常寫文章批評。但我也能理解,梅克爾總理出於國家利益,採用偏向和傾向性政策,恐怕也是無可奈何吧……。
※本文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