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防務展登場 聚焦烏俄新戰法

記者王光磊/綜合報導

歐洲最大規模國防展覽「歐洲防務展」(Eurosatory),昨日在法國巴黎北郊揭幕,來自數十國超過2千家廠商,競相展出各種地面武器裝備,美國《國防新聞》16日特別整理6大焦點,讓外界一窺各國國防工業,如何在本屆展會「直接回應烏俄戰爭經驗教訓」。

小型無人機 戰場新寵

報導說,小型無人機在烏俄戰場上無所不在,甚至已超越傳統大型武裝無人機,成為戰場新寵,尤其可兼用於偵察與打擊任務的滯空攻擊彈藥,以及其他被視為消耗品的戰術無人機,將是本屆「歐洲防務展」最受重視的展品。

其次,由於無人機已成為地面部隊在戰場上的首要空中威脅,因此除傳統可覆蓋較大區域的野戰防空系統外,本屆「歐洲防務展」也特別關注可安裝在機動車輛上的防空與反無人機系統,藉此提供第一線部隊自主防空能力。

遠程打擊火力 未來戰場關鍵

再者,遠程打擊火力是烏俄戰爭迄今最重要的核心武器裝備,報導估計,包括地主法國製造的「凱撒」自走砲,與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在內,至少有10家廠商展出自走砲與多管火箭系統,凸顯長程火砲的射程、機動性將是未來戰場關鍵。

受到先前國際《禁止地雷公約》的限制,歐洲國家曾長期忽視突破雷區與掃雷能力,但烏俄戰爭重新提醒相關需求的存在,而且這些裝備甚至需要下放到連排級,才能有效應對相關爆裂物裝置威脅。

此外,電子戰與網路戰已成為現代衝突的一部分,尤其對西方慣用的衛星通訊、定位與正時功能的干擾與破壞,促使歐美國家需要更多反制裝備,或在遭遇類似攻擊時,仍能提供相關功能的替代系統。

最後,報導認為當前各國裝甲車輛設計需求,已從反恐綏靖任務導向,重回高強度戰場環境,這代表車輛必須降低整體高度,使用專門設備處理爆裂物,而不能僅依賴厚重的裝甲被動防護,同時還需進一步減少紅外線與雷達訊號,才能有效應對無人機等威脅。

單兵可使用的小型無人機,已在烏克蘭戰場證明其價值。(達志影像/路透社)

法國軍警與各家廠商,在Eurosatory的動態展示場,以實際操演,展示官兵戰力與裝備性能。(達志影像/路透社)

未來裝甲車輛須具備優異避彈性能,才能適應高強度戰場威脅。圖為法國「阿奎斯」公司的「堡壘Mk2」裝甲車,參與本屆Eurosatory動態展出。 (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