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暫緩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中歐關係面臨考驗

歐盟(EU)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顯緊張。周二(5月5日),歷經7年於2020年底談判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面臨觸礁,歐盟當天表示將「暫緩」將此協定交付歐洲議會審批,引起國際關注。

不過,歐盟強調暫緩並不代表「中止」協議。

歐盟同時表示,將提出新法案,防堵中資併購或參與招標飽受新冠疫情打擊的歐洲企業。

外界分析,中歐關係急轉直下主要來自新疆人權議題。今年3月,歐盟宣佈就該議題制裁中國官員。北京隨後宣佈制裁10名歐洲議員、學者及4個實體,雙方關係越顯緊繃。

目前為止,中國尚未就歐盟的這一舉動做出官方回應,但各界評估北京有可能採取強烈反制。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教授馮仲平向香港《明報》分析,北京與歐盟並未放棄協定,未來雙方都需適應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局面,「有合作就不會脫鉤」。「只是說現在政治氣氛不太好,先等一等不要著急,下一步取決於雙方如何互動。」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什麼?

根據法新社,歐盟執行副主席東布洛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在周二接受採訪時稱:「歐盟委員會已暫停與《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相關的政治延伸活動。在目前的情況下,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中國也反擊並制裁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在內的相關人士。目前環境無益於批准該協定。」

東布洛夫斯基又說,未來該協議的前景要看雙方關係如何演變。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經貿磋商長達7年,並經過35輪談判。簡單來說,該協議旨在放寬對在中國經營的歐企許多貿易限制,譬如要求歐企須與中方企業合作營運,或需分享技術等,同時爭取擴大歐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領域,包括電動車,金融及醫療行業等。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還希望中國降低對歐洲投資的嚴格規定,至少逐漸達到歐洲市場對中國資金開放的水平。此外,中國被要求承諾遵守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關於強迫勞動之規定。

根據資料,2020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

不過,位於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智庫布魯蓋爾中心(Bruegel)研究員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分析稱,《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旨在代替25項歐盟成員國與中國的雙邊投資協定,根本上是為了減少歐洲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艾西亞稱,《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顯示出歐盟與美國之間的矛盾或競逐關係。因為,歐盟似已意識到與美國的經濟實力相比,歐盟的政治影響力仍不足。歐盟因此引入「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策略,希望證明在不倚賴美國這盟友的情況下,亦能決定自身在世界的地位。而這「顯然和當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時,美國與歐盟關係惡化有關。」

德國未來動作值得關注

事實上,許多分析都指出,多年來,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是《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主導者,該協定對德國的汽車製造商十分關鍵。

今年九月將離職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亦一直將該協定視為其離任前的最核心經濟協議。

政治評論家克魯斯(Andreas Kluth)在彭博社專欄稱,就歐盟來說,與其具體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不如將該協定置於懸而未決的情況,反而能維持與中國更大的談判空間。他認為,德國與歐洲須明白,當下的問題是歐洲與中國在價值觀上的衝突,而「歐洲無法假裝中立下去」。

無論贊同或反對這一舉動,如今協定已經宣佈暫緩。一向強調要與歐盟修復關係的美國,如何回應歐盟此次行動,以及主導該協定的德國未來與中國及美國的互動如何,都值得進一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