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巡禮】最難防的彈道飛彈 俄國「伊斯坎德爾」

文:陳軒泰

俄羅斯聯邦軍隊裝備型號9K720「伊斯坎德爾」(Iskander;北約代號SS-26「巨石」)是1款機動化部署的短程彈道飛彈系統,俄羅斯飛彈砲兵裝備總局(GRAU)計畫在2020年前用「伊斯坎德爾-M」取代舊型的OTR-21「戰術綜合作戰系統」(Tochka system,SS-21「金龜子」)。

從本世紀初開始發展至今,「伊斯坎德爾」衍生出彈頭包括集束炸彈(子母彈)、增強型空爆彈、高爆破片彈,和可以穿透碉堡與反輻射的電磁脈衝彈,同時也能選擇搭載核彈頭。2017年9月時,俄羅斯軍備製造局(KBM)飛彈總設計師瓦列里‧卡辛(Valery M. Kashin)曾表示,包括巡弋飛彈在內,起碼有7種系列(僅保守估計)的飛彈已在部署。美國媒體報導稱,俄軍計畫在2019年部署20-50套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飛彈在加里寧格勒地區,均能攜帶戰術核彈頭,一旦北約和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俄軍有能力對西歐大部分國家,發動戰術核武攻擊。

發展歷程

利用公路運輸的「伊斯坎德爾」是俄羅斯聯邦軍隊在本世紀起第2種藉以取代「飛雲」(Scud)系列飛彈的裝備。前項即為OTR-23「奧加河」(Oka)卻受到1989年美、蘇《中程彈道飛彈條約》(簡稱INF)的限制。至於「伊斯坎德爾」的設計早在1988年12月即已展開,直到1991年前蘇聯瓦解時都未能展現成效,在1996年才首次發射成功。

「伊斯坎德爾」是亞歷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語稱呼,俄羅斯為吸引外國用戶而選中此名。聲稱為無法有效攔截的彈道飛彈,強調可破解敵軍防空飛彈陣地與反飛彈措施。外銷款的「伊斯坎達爾」被稱為「伊斯坎達爾E」,與俄軍「伊斯坎達爾」的差別為射程從400多公里被縮減為280公里。

2004年9月,俄羅斯國防部宣布展開「伊斯坎德爾」的新型戰術飛彈系統的靜態試驗。預計2005年投入量產,2007年「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飛彈系統的系列生產啟動,並被俄羅斯軍隊採用。據外電報導,該飛彈系統的生產成本在2014年被削減30%。另根據俄羅斯聯邦飛彈設計總局曾宣稱,當局已在製造新型巡弋飛彈版本,而且已經完成陸基型9M728和9M729系統以及其現代化型號的驗收測試階段。

2016年11月,俄羅斯軍方宣布「伊斯坎德爾-M」系統的現代化正在進行中。亞美尼亞是俄羅斯「伊斯坎德爾」飛彈的首個海外用戶,主要目的是威懾亞塞拜然。另有歐洲外電稱,部分波灣國家表示有興趣購買「伊斯坎德爾」的外銷版本。

機動化發射 對方難以防範

從發射技術的層面分析,「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比前一代的OTR-23更加優異。「伊斯坎德爾-M」系統裝備2枚由固態燃料推進的單節導引飛彈,型號稱為9M723K1,每枚飛彈都能在整個飛行路徑中獲得控制,也都各自搭載1枚無分導式彈頭。每1枚飛彈可由部署的發射載具,於數秒內瞄準各自目標,雷達反射面積小。由於採用機動化發射,讓對方非常難以防範。

被鎖定的各個目標,不僅可以通過衛星和偵察飛機定位;還可以通過既有的情報中心,與砲兵觀測員或掃描到電腦中的空拍照片來定位。在接戰移動目標的情況下,還可以在飛行中重新鎖定目標。另外一項「伊斯坎德爾-M」的獨有裝置是光學導引彈頭,可通過已編程(加密)的無線電信號傳送進行控制,包括藉由空中預警管制系統(AWACS)或無人飛行載具(UAV)進行中繼導引。它的光學導引系統能讓飛彈有自行歸向的性能,飛彈搭載的電腦先接收目標圖像,接著以超音速向圖像的目標下降攻擊。

飛彈在推升階段的向量控制(TVC),藉由類似於V-2和「飛雲」(Scud)彈道飛彈布局的石墨製彈翼葉片完成。部分專家指出,飛行最終階段還可以多次改變飛行路徑、做出迴避動作,避免遭到反飛彈系統攔截擊落。飛彈飛行中從不離開大氣層,因為遵循相對平坦的拋物線軌跡飛行,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受到氣動和空氣動力學控制面的控制,它使用小型的彈翼整流板來減少其雷達反射截面。

俄羅斯陸軍飛彈火箭旅的「伊斯坎德爾-M」,以每秒2100至2600公尺(6至7馬赫)和50公里高度以高超音速飛行。飛彈重量為4615公斤,彈頭為710至800公斤,射程為500公里,可達到5至7公尺內的半徑誤差(CEP)(與光學導航彈頭配合使用時;30至70公尺範圍內可自動修正)。在飛行過程中,可以在不同的高度和軌跡上進行機動,可以在高達20至30G的範圍內轉彎,以規避反彈道飛彈系統的攔截。這則消息曾引起軍武評論家之間的巨大爭議,許多人認為,「伊斯坎德爾」的空氣動力學布局和巡弋高度,將限制其因缺乏升力,而採取高G機動的飛行動作。

用於「戰區級」衝突

在俄羅斯軍備發展的理論上,「伊斯坎德爾」是一款短程戰術飛彈系統,旨在用於「戰區級」(並非洲際飛彈等級)衝突。命中精度可以控制在3至5公尺以內,其的目的在使用傳統或戰術核武彈頭來接戰小型和區域目標(移動和靜止的目標),例如敵方的飛彈發射站、空中和反飛彈防禦系統、指揮所和通信節點,以及集結區域的大批量部隊等。因此,「伊斯坎德爾」系統可以摧毀北約各軍事單位和重要目標,以降低敵方發動戰爭的能力。

又被稱為R-500的巡弋飛彈版「伊斯坎德爾K」,則在2008年試射成功,射程可達數千公里。正是這款飛彈惹怒北約與美國總統川普。川普指責俄羅斯違反《中程彈道飛彈條約》(INF),但在俄羅斯辯稱該款飛彈射程不足500公里後,美國政府2019年初宣布暫停履行INF,俄國總統蒲亭也隨即跟進。

據外電資料記載,「伊斯坎德爾」的第1次實戰記錄,是在俄羅斯與喬治亞戰爭中。此役導致1名荷蘭記者於2008年8月12日在哥里(Gori)採訪時殉職,荷蘭政府的調查顯示,1枚由「伊斯坎德爾」飛彈推動的殺傷性子彈的5公厘碎片,波及這名荷蘭記者。

據報導,自2019年5月以來,北韓共公開3大新武器,分別為北韓版「伊斯坎德爾」飛彈、多管火箭與新型戰術地對地飛彈,2019年8月多次發射「不明飛行物」南韓聯合參謀本部分析,很可能是北韓版「伊斯坎德爾」飛彈(KN-23), 且已進入可實戰部署的階段,同時引發對韓美飛彈防禦系統出現漏洞的憂慮,「伊斯坎德爾」的部署將牽動南韓政局與東北亞局勢,將是未來的觀察重點。

俄羅斯陸軍飛彈火箭旅的「伊斯坎德爾-M」可以每秒2100至2600公尺(6至7馬赫)和50公里高度採高超音速飛行。

飛行最終階段還可以多次改變飛行路徑、做出迴避動作,避免遭到反飛彈系統攔截擊落。

「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性能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