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幼童抗體生成差 二次感染新冠
1歲的小豆有先天性心臟病經過手術治療,在5月初因發燒及頻繁熱痙攣發作,被家屬帶至醫院急診室,檢測新冠病毒核酸檢驗(PCR)為陽性,轉住院治療與觀察,出院後症狀逐漸改善,精神活力與食慾也都恢復正常;未料近期小豆再次高燒到39度,且有咳嗽、呼吸急促及活動力明顯下降,家屬帶小豆至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室就醫,突然間,小豆全身抽搐、眼睛上吊、嘴唇發紫,急診兒科醫師判斷為熱痙攣再次發作,立即給予退燒藥、使用氧氣面罩與進行抽血檢查、輸液治療,小豆全身抽搐總算停止,逐漸恢復意識。
小豆的爸媽表示,小豆的哥哥兩天前發燒,使用新冠病毒家用快篩結果為陽性,急診兒科醫師立即幫小豆進行新冠病毒PCR檢測,果然檢驗結果也是陽性,而且CT值比起5月初更低(病毒量更高)。
新竹臺大分院急診兒科暨小兒感染科楊德亮醫師說明,幼童感染新冠病毒後抗體生成可能較差,小豆因為有先天性心臟病及頻繁熱痙攣的病史,屬於COVID-19重症高風險的兒童族群,在急診室診斷可能為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後,立即收治於新竹臺大分院的兒童專責病房。
抽血檢查小豆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發現兩種抗體(N-蛋白抗體與S-蛋白抗體)數值皆很低。這表示小豆在第一次感染後,體內可能沒有產生足夠的抗體數量,或是體內抗體濃度在短時間內就大幅下降。
目前研究顯示,新冠病毒Omicron病毒株有容易產生「免疫逃脫」的特性,與Delta病毒株相比,Omicron發生二次感染的風險明顯增加。由於新冠病毒有快速變異的特性,感染過新冠病毒較早期病毒株的人,身體產生免疫力可能不足以抵抗Omicron病毒株。即使是Omicron病毒株,越來越多不同的Omicron亞型被發現,感染其中一種亞型是否就能產生足夠免疫力抵抗其他亞型,目前未有定論。
每個人感染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免疫力本來就有個體差異,而年齡越小的幼童染疫後,產生的免疫力可能較為不足。
楊德亮醫師指出,確診後又發燒可能是這些原因,學齡前的幼童原本就容易因各種病毒或細菌感染而發燒。在COVID-19疫情高峰期間,除了考慮新冠病毒二次感染以外,還要考慮其他目前在社區中流行的病原,例如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嬰兒玫瑰疹病毒、A型鏈球菌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