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8月10日──法國人民起義震撼歐洲 逮捕路易十六 終結波旁王朝

一起走吧,祖國的兒女們!

榮耀之日來臨了!

與我們為敵的暴君

升起了染血的旗幟,

升起了染血的旗幟!

你們可聽見在鄉間

殘暴士兵的吼叫?

他們會來到你們跟前,

殘殺你們的孩子與伴侶!

《馬賽曲》

1792年8月10日,這一天是法國大革命的轉捩點,也是法國歷史重要的一頁,當天巴黎發生反君主制的暴動,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與南部馬賽(Marseille)及西北部布列塔尼(Brittany)等地的志願軍,攻陷塞納河右岸的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與瑪麗.安東尼王后(Marie Antoinette)遭到逮捕並受到囚禁,君主制就此被推翻,史稱「二次革命」。這場革命成功推翻法國的君主制,威脅歐洲各王室的統治,並搖撼整個歐洲的封建秩序。

杜樂麗宮裡,攻入的民眾與國王的瑞士衛隊廝殺(取自Wikipedia)
杜樂麗宮裡,攻入的民眾與國王的瑞士衛隊廝殺(取自Wikipedia)

杜樂麗宮裡,攻入的民眾與國王的瑞士衛隊廝殺(取自Wikipedia)

人民起義 血洗王宮

225年前的這一天,從清晨開始,數千名憤怒的法國人就聚集在杜樂麗宮外頭,而且人群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入,每個人分別帶著刀槍、短劍、長矛、鐵棒等武器,最後竟有約2萬人在上午8點一起衝入杜樂麗宮,並發射大砲攻陷前廳。

路易十六與大臣衡量情勢後,王室成員決定透過祕密通道,倉皇逃至杜樂麗宮的馬廄、立法議會(Legislative Assembly)所在地尋求庇護。由於來襲的敵人是法國人民,懦弱而仁慈的路易十六離開前下令瑞士衛隊(Swiss Guard)守在宮殿內,並且不要殺死敵人。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寫了字條,下令瑞士衛隊停火。(取自Wikipedia)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寫了字條,下令瑞士衛隊停火。(取自Wikipedia)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寫了字條,下令瑞士衛隊停火。(取自Wikipedia)

瑞士衛隊讓暴動的民眾進入宮殿,甚至走到樓梯上,假意準備與敵方握手言和。接著,雙方忽然開始交火,瑞士衛隊衝到宮殿外,將敵人逐出宮殿入口的凱旋門廣場(Place du Carrousel);後來暴動的民眾得到增援,重新發起攻勢,迫使瑞士衛隊再次退進宮殿裡。

當天上午10點左右,路易十六下令守軍停火並撤退,但暴動的民眾不肯罷休,彈藥逐漸告罄且死傷慘重的瑞士衛隊被迫退至宮殿後方的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並在此遭到屠殺,美麗花園淪為血腥戰場。在這場暴動裡,浴血奮勇抵抗的1,100名瑞士衛隊士兵裡,共有786名士兵戰死。

革命成功 推翻君主制

立法議會迫於暴動民眾的壓力,只好逮捕路易十六與瑪麗王后一家人,並將他們囚禁在巴黎的中世紀堡壘「聖殿塔」(Tour du Temple),法國的君主制自此被推翻。同年9月20日,男性公民普選出的國民公會(National Convention)成立,並於9月21日正式決議廢除君主制,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French First Republic)成立。

1792年8月13日,路易十六一家人被送至聖殿塔的監獄。

外強來犯 導致起義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當年7月9日成立的國民制憲議會(National Constituent Assembly)掌握政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貴族頭銜及特權。路易十六迫於革命的壓力而不得不妥協,簽署憲法同意法國為君主立憲的國家。

1792年8月10日被攻陷前的杜樂麗宮(取自Wikipedia)
1792年8月10日被攻陷前的杜樂麗宮(取自Wikipedia)

1792年8月10日被攻陷前的杜樂麗宮(取自Wikipedia)

1789年10月6日,大批巴黎市民浩浩蕩蕩前往郊外的凡爾賽宮,將路易十六在內的王室成員挾至巴黎城內的杜樂麗宮軟禁。

路易十六

同時,路易十六不斷暗中向各個歐洲王室請求支援鎮壓革命。1791年8月27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共同發表《皮爾尼茨宣言》(Declaration of Pillnitz),警告法國大革命的革命者不要進一步侵犯路易十六的權力,要求他們將權力交還路易十六,並聲稱要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

杜樂麗花園裡的瑪麗王后(中坐者)

此宣言激起法國人民的憤怒,1792年4月20日法國正式向奧地利宣戰。1792年7月25日,普奧聯軍總司令卡爾.威廉.斐迪南(Charles William Ferdinand)發表《布倫瑞克宣言》(Brunswick Manifesto),威脅如果任何法國王室成員受到傷害,法國平民將受到嚴厲的報復,此事進一步點燃了法國人民的怒火,導致8月10日的革命。

從戰歌變國歌 《馬賽曲》承載歷史

1792年4月20日法國向奧地利宣戰後,4月24日,駐紮在法國東部城市「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陸軍上尉魯日.德.李爾(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受邀至市長迪特里希(Philippe Friedrich Dietrich)家中進晚餐,受到迪特里希的鼓勵,他徹夜譜曲,4月25日凌晨寫出《萊茵軍團戰歌》(Chant de guerre pour l'Armée du Rhin)。

市長迪特里希非常欣賞《萊茵軍團戰歌》,魯日.德.李爾很高興,請人抄寫這首歌曲,史特拉斯堡出版社也印行了《萊茵軍團戰歌》,這些印刷版本與手抄版的歌曲在人們之間流傳。

巴黎凱旋門右側的精美巨型浮雕,這是法國著名雕刻家呂德(Francois Rude)在1833年至1836年所雕刻的作品《1792年志願軍出發遠征》(Le départ des volontaires en 1792)。

1792年7月30日普奧聯軍攻入法國境內,希望攻克革命大本營巴黎,法國南部城市馬賽的500名志願軍當天出發前往巴黎,醫科大學生米勒把他得到的《萊茵軍團戰歌》推薦給這支馬賽軍。馬賽軍一路高唱這首激昂的戰歌,他們抵達巴黎時,成千上萬的人在街頭迎接他們,並聽到這群馬賽人一遍遍高唱這首讓人熱血沸騰的歌曲。這首歌迅速傳遍巴黎的大街小巷,由於這是馬賽人帶來的歌,於是人們稱之為《馬賽曲》。

當年8月10日,馬賽志願軍攻入杜樂麗宮時,高歌《馬賽曲》,這首歌也因此風行全法。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通過決議,將《馬賽曲》定為國歌。


相關報導
長路迢迢仍未盡 南非自由日20周年
專家評析:許志永案與港人的集體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