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提早20分鐘下班,就能改變血汗職場...談小魯們如何挺身對抗慣老闆

作者 ● 周偉航/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一例一休搞了好幾個月,依然是處於「超夯」的狀態。

老闆把經營問題都怪給一例一休,員工也把個人權益縮水推給一例一休,看來「一例一休」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讓大家能夠推卸責任,有錯賴給它就對了,大家都開心。

這當然不是種正常狀態,如何解決,有待政治人物的智慧;但在這個爭議中,有個道德面的糾結點值得深談。

在一例一休的推動過程裡,蔡總統曾叫認同一例一休的記者「回去和你老闆講」,雖然該事件有其文意脈絡(是針對媒體負面報導),但是看在基層勞動者的眼裡,總是不太痛快,因為台灣勞動者和老闆的權力嚴重不對等,誰有這個「狗膽」去講呢?

不過還是有一些人敢跳出來挑戰權威,這種行動牽涉到「勇氣」這種德行。

敢代表勞動大眾去衝的人,通常會被認為非常神勇,但也不少人認為這種行為很蠢,需要幾分天真、傻氣,或是宗教信念般的執著。

「勇=蠢」的信念深植人心,也就會產生很多連帶問題。

像是多數人不只是沒有勇氣衝,更怕被認為是笨蛋,所以不敢衝。因此對於個人權益,或是更大規格的社會公義,都敢主動爭取的人都屬極少數,甚至有勇者在爭取時,還冷眼旁觀,或站在威權那邊助勢,想說能不能分到一點好處。

但勇真的需要傻氣嗎?勇者真的也會是笨蛋嗎?

勇,並不只是拿著關刀騎赤兔馬殺入敵陣,萬軍奪帥;這樣外表看來的確帥,但其實也非常危險,客觀說來,就是蠢。歷史中真正的關羽,可能也沒這樣幹過。

勇的真實定義是「犧牲自己以幫助別人」,但這種犧牲不需要是盲目的,可以是種睿智的考量,也就是說應該多動腦,思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換來最高的所得。

就像發現老師上課講述的內容與課本寫得不一樣,有些人會選擇「妙麗式」的舉手發問,甚至直接開嗆,但這樣通常只是造成「無謂的犧牲」,也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

更好的解決之道,可能是請與老師較有交情的同學去溝通,或是自己課後私下詢問。這一樣也是種犧牲,同樣可稱為「勇氣」,只是因為不起眼,而被我們忽略了。

所以對於任何現狀的不公,基於對社會公義的考量,你願意比旁人多付出一些,就算是「勇」。只要人人都有這種小勇,時時刻刻都展現這種小勇,社會的整體氛圍就會轉變為樂觀、前進的。

當然,「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種「大勇」,雖多是基於衝動而為,我們也會給與高度肯定。但這畢竟屬於「超義務行為」,不可能將之定為道德義務要所有人遵行,因為如果將之道德義務化,會付出過高的成本。

為什麼?想想如果所有人都跳入颱風天的海裡去救溺水的小朋友,會造成什麼後果。

大勇或許值得尊敬,但小勇就足以改變社會。碰到問題,若總有人願意出面,以最少的成本換得最大的改善,那麼這個社會就能不斷追求卓越。

同樣的,勞資談判不見得需要全面開戰、衝突,若是每個人都能針對問題,思考對整體最有利的解決方案,就算每次只多推進一點點,像是把「刻意拖下班時間的加班」,減少個十幾二十分鐘,那就能逐步改善勞動處境。

也只有在對方根本不肯做任何退讓,而且狀況已經惡化到失控之際,才有必要考量全面性的衝突,因為那時就是你死我活的選擇。這是特殊狀況,做人沒必要走極端路線。

但在當代社會中,勇氣似乎已成為「他人事」,或是一種信仰性質的消費。

主談對抗體制與外在世界價值觀的「勇氣書」,賣得很好,以不服從為核心概念的歌曲,也在亞洲流行音樂市場有一席之地。

但消費勇氣和真正擁有勇氣,是兩回事,大多數人只是滿足於勇者帶來的成果,或是看看勇氣書、聽聽勇氣歌,就覺得「元神充滿」。

但這是自己騙自己。

真正有勇氣、為他人付出的勇者,往往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勇敢,他們是認為「這是對的」,所以付出得理所當然,也不需要什麼外在的印證或啟發。而你之所以會滿足於那種「勇氣消費」,也正代表你清楚自己缺乏勇氣,所以「用買的」。

但德行怎麼會是買得到的呢?做點具體、有意義,真正能改變社會和人生的事情吧。

【更多報導】在大賣場最高領7萬,失業兩年後年薪210萬!一個故事告訴你:被拒絕代表敲錯門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