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書摘】九隻羊的心靈札記

自序
那一段在哭泣中走過的臺灣民主路

1974年,先生和我完成了博士學業,自美回臺,任教於中壢中央大學,想為我們的年輕人貢獻所學。無奈事與願違,1977年夏天,我們失望的再度漂流美國。離台不久,臺灣旋即發生中壢事件,我們震驚的發現,臺灣仍然潛藏著我們所沒看到的正能量。當時,一群黨外人士積極創辦《美麗島》雜誌,在1979年12月世界人權日到高雄遊行,支援被捕的余登發老縣長。國民黨設計了一個圈套,引爆高雄事件,接著進行瘋狂大逮捕。

1980年,高雄事件公開大審,人民可以在報紙媒體上看到黨外人士憔悴但堅毅的神情,在法庭上就他們的理念進行答辯。正當審判過程讓大家看得熱血沸騰之際,更多的災難緊接著發生:二二八林義雄家滅門慘案,以及7月2日陳文成命案。海外臺灣人被澈底震怒,我嚎啕大哭,無法自已。先生和我,與陳文成夫婦一樣,都是學數學出身,也關心臺灣的民主運動,因此對陳文成的被害特別感同身受。

高雄事件黨外人士入獄後的第一個過年,我真傷心。想到受盡身心折磨的他們,我就想找個人抱頭痛哭,哭出我的悲傷與掛念。當我對他們的思念到了極限之際,我寫了〈給高雄事件受刑人〉,是生平第一篇白紙黑字的處女作。

我寫公開信—〈給素貞的一封信〉、〈二二八的呢喃〉,表達我對陳文成和林義雄家人的掛念。慘遭三死一傷的沉重打擊,正在掛心林義雄和方素敏是否還有力氣站起來,卻見方素敏毅然決定參選立委,我滿眶熱淚就那麼簌簌的掉了下來。在〈這心頭結〉中,我宣洩心頭的千千結,並自我期許不讓先飛的笨鳥太孤單。

於是在鮮血的洗禮下,我豁出去,開始活躍於紐約和紐澤西臺灣同鄉會、全美臺灣同鄉會、臺灣人教授協會、FAPA、海外組織、海外遷黨回臺運動。1986年,在紐約送別許信良、謝聰敏、林水泉等一行人回臺入黨,想起那種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多少人相擁而泣的悲壯場面歷歷在目,我覺悟到〈是我們行動的時候了〉。我們不能等到每年的夏令會再來談愛臺灣,而是讓許、謝、林三人的回臺入黨一舉成功,突破幾十年來的黨禁,以期臺灣同胞所渴望追求的民主能更踏前一大步。1986年年底民進黨成立,我即加入為海外美東黨部創始黨員。

1987年,紐約的楊黃美幸參選全美臺灣同鄉會(全美會)會長時,我情義相挺,為毫不認識的她助選。當時,海外臺灣人為了台獨與民主的理念路線問題,爭論激烈,導致全美會會長選舉亂象叢生;我慨嘆,臺灣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對臺灣人及同鄉會的憂心,我開始探討〈黑函的隱憂〉,鼓吹〈打開負責任的批評風氣〉,並沉痛地呼籲〈吾愛同鄉,吾更愛真理〉。在楊黃美幸當選全美會會長後,我即出任東岸祕書,參與全美會的運作,同時擔任全美會婦女運動委員會召集人,並籌劃成立北美洲臺灣婦女會。

欣見海外臺灣人紛紛闖關回臺,投入民主改革,參與選舉。先是陳水扁的驚奇:一級貧戶的阿扁,在三強鼎立中脫穎而出,當選臺北市長;挾著近八成市政滿意度卻市長連任失敗;憤慨的臺灣人催促他敗部復活,進軍總統府;又是三強的情勢下,阿扁為民進黨打下一片天。臺灣人出頭天終於有望,我不再經常為臺灣哭泣。幸好繼蔣經國之後的李登輝,他有臺灣心,肯順從民意,減少民主運動過程中的流血犧牲。他更有過人的智慧謀略,才能在臥虎藏龍的國民黨內取得實質的領導權力,加速推動臺灣的民主改革,臺灣之有今日的榮景,李登輝功不可沒。喜見臺灣民心漸醒,找到自己及國家定位,但是臺灣還是在國際強權的夾縫中求生存,要達成真正的獨立自主,仍須臺灣人接棒先輩們的努力,齊心協力繼續奮鬥。

我在1998年提早退休後,每年回臺灣陪伴居住在雙連安養中心的父母親。〈父母三芝的新家〉教我感恩,那是父母終老的世外桃源,父親常對探望的親朋好友說:「子女若孝順,就把父母送到安養中心來住。」我也參與臺灣的市長及總統選舉活動,參加牽手護臺灣,紀念新、舊二二八,為臺灣禁食禱告。在〈臺灣2004年總統大選日記〉裡,我記下我所觀察到的國民黨的迂腐與亂象,以及臺灣人民追求民主的決心。

退休後,我也到普林斯頓神學院旁聽牧會照顧課程,選修院牧訓練,約一年的醫院院牧實習,教我體驗生老病死的必然與無奈,對日後照顧父母生病以至去世,以及面對自己罹癌的心情,都有極大的幫助。〈在安寧,陪母親走最後一程〉,以及〈未知死,焉知生〉是我對生命的探討與對死亡的接納。

當我在印第安那州南灣,生下頭胎女兒時,我很清楚的記得先生那失望的眼神。在難產的當下,我做了決定,我一定要再生一個,男的!回臺灣教書,在中壢懷了老二時,要生男孩的心願成為我的夢魘。生產前,很多好心人怕我不懂醫院的規矩,告訴我紅包該包多少,而且特別叮嚀,若生男孩,紅包要大些。我不禁喟嘆〈女人,女人〉,原來女人生下來就已經是輕了些。我深思為何重男輕女,以及女人生命的意義。

我身兼家庭主婦與職業婦女的角色,平日上班,週六跑同鄉會,週日忙教會服事。工作壓力大,生活緊繃,深感女人難為。我關心社會時事,常思想一個臺灣人基督徒所應該有的作為,我將情緒抒發在文字上。在〈女人,家庭〉裡,我探討家庭和諧之道:男人在家不能分工,如何能了解主婦的辛勞?女人不曾走出廚房,又如何能明白先生在外的壓力?體驗對方的甘苦,感謝彼此的付出,家庭和諧,男女有責。

我在家庭與工作的那些心路歷程,以及信仰與生活的省思,構成了本書的前半段:【一個臺灣女性的心聲】。那段在哭泣中走過的臺灣民主路,路程中刊登在臺灣人報紙的心聲,集結成為本書的後半段:【走過臺灣的民主路】。我將自己一生的回顧—〈回首來時路〉,放在書頁的前面,希望我的自我剖析,能幫助讀者了解,我是帶著什麼樣的自我背景在看、在寫、在評論。

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姊妹的扶持,朋友的關懷,造就今天的我。感恩紐澤西台美團契長老教會給我服事的機會,在那兩年負責編輯教會通訊期間,我學習如何校稿、催稿,也因此促使我經常寫稿。感謝臺灣人報紙—《太平洋時報》、《臺灣民報》、《臺灣公論報》、《臺灣教會公報》等提供我發表稿件的園地。尤其是紐約出版的日報《自由時報‧美東版》,它的負責人柯哲洋夫婦傾家蕩產為辦報,以及總編輯陳國坤接受我的稿件,沒有他們,我就
不可能愈寫愈多、愈有勁。

寫作過程中,朋友讀後對我鼓勵的話,鼓舞我寫出自信。徐玉琦、周佩璇熟練的打字,造就此書電子檔的影子。還有黃再添與楊淑卿夫婦、林德宗等的校讀,給我很多寶貴的修正與建議。本書書名《九隻羊的心靈札記》來自黃嘉光的靈感,以及蔡逸夫、黃文秀的集體創作,至於美麗的書面設計,則是出於波士頓臺灣基督教會友人彭予文和廖幸瑛的專業。此書是我所見證的臺灣民主歷程,也是我「玖之楊」的心靈札記。

謝謝老朋友蔡逸夫,他讀完全書兩遍後,有感而發的讀後感細膩而富哲理。感謝林衡哲、楊黃美幸在百忙中寫序,為書增光。黃嘉光校對、編輯、付諸印刷,他的鼓勵與專業,幫助我了卻幾十年出書的心願。


楊玖之與著作《九隻羊的心靈札記》。圖/主流出版社提供,民報合成
作者簡介

楊玖之 1942年在豐原出生,台北長大,畢業於延平國小,北一女初、高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美國俄亥俄州凱司理工學院數學碩士,香檳城伊利諾大學數學博士。1969年結婚,1974年回台定居,任教中央大學數學系,1977年再出國,到教堂山北卡羅來納大學修電腦碩士,任職AT&T貝爾實驗室。

專攻數理,卻心繫人文社會,受到美麗島事件激勵,開始寫作投稿。1998年提早退休,在紐澤西JFK醫院接受院牧訓練,2005年搬到波士頓近郊Canton,2015年罹患胃癌,2021年五年抗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