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觀點》央行也陷入CPI數字假象?

回顧去年以來,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不斷以「通膨率相較歐美低」、「民生用品佔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下同)權重僅5.37%」等藉口,說服民眾相信主計處統計的數字,錯失在政經情勢穩定時,能加速升息整頓市場的良機。《民報》在去年訪問學者時指出,台灣CPI計算公式有偏誤,且實質薪資成長幅度落後他國,因此不宜相互比較。(台灣通膨計算遭低估

不過,CPI公式的權重是否應調整,在學界存有不同看法。《民報》採訪部分學者指出,CPI原公式設計有其通盤考量的標準,且任意變動會造成前後期權重不同,難與基期做比較。邱俊榮及民進黨立法委員鍾佳濱則認為,CPI公式概括的內容應與時俱進,像是報紙相對網路媒體已不再主流,應隨著民眾消費模式的轉變做例行性調整,並滾定式檢討調查樣本。

不論公式修正與否,大部分學者有共識之處,在於央行做決策時應提供更多元的資訊讓民眾參考,像是編制屬低所得族群的通膨指數,將其享受不到的娛樂項目權重調低,把民生消費權重調高,或學習美國、韓國設計民眾的預期通膨指數,得以真實反映民眾的生活成本,在通盤考量後才訂定合適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