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論壇】從廖科溢與秦綾謙新聞事件 看台灣媒體問責機制

近日,廖科溢與秦綾謙兩位新聞媒體人成婚的訊息,各家媒體的報導從原先的祝福廖、秦婚戀成功,轉向追殺廖的花心情史;而回顧歷史,台灣媒體炒作新聞人私領域的戀情從紅到黑、由捧到殺的案例不斷,例如潘彥妃和陳勝鴻,筆者認為,媒體炒作此類型的新聞,其最大目的是廣告收益,但卻未考量當事人可能因此失去工作、剛結婚可能導致離婚,甚至一輩子背負內心創傷等看不見代價,而目前廖科溢已因媒體炒作緋聞,導致活動主持遭撤換。

各家媒體報導廖科溢、秦綾謙婚戀,從原先的祝福轉向追殺廖的花心情史,羶色腥愈演愈烈。圖/翻拍「單身行不行」節目片頭
各家媒體報導廖科溢、秦綾謙婚戀,從原先的祝福轉向追殺廖的花心情史,羶色腥愈演愈烈。圖/翻拍「單身行不行」節目片頭

媒體新聞有問責機制

目前電視頻道全面商品化,收視率直接與廣告購買連結,為了生存,電視新聞專業與倫理逐步讓位,轉向羶色腥炒作報導,但媒體新聞製播有社會責任、問責機制和專業倫理規範,1990年代後來自西歐與北歐的學者,曾對媒體發展新的「責任」概念作哲學與倫理學的探討,其中荷蘭學者Denis McQuail與法國的新聞學者 Jean Claud Bertrand投入「問責」理論與實務應用,而在過去政府監理與業者內部自律的兩種責任架構外,來自公民社會的監督,與積極回應觀眾的方向也被提出,更強調一種具體「負起責任」理念與實踐機制。

進入21世紀,媒體問責機制的實踐主要仍從歐洲開始,西歐與北歐各國都開始檢討過去呈現鬆弛的媒體內容管制,從政府到公共廣電業者已經各自發展或強制性或軟性的「問責」機制,歐洲各國公共電視系統進一步引入強大公民「問責」機制,亞洲國家如韓國也立法從整體結構逐步實踐完整的電視媒體「問責」機制。

新聞媒體或鄉民恣意貼上「渣男」等負面道德標籤的行為,不僅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生活,甚至會造成憾事。圖/pixabay
新聞媒體或鄉民恣意貼上「渣男」等負面道德標籤的行為,不僅嚴重影響當事人的生活,甚至會造成憾事。圖/pixabay

毀譽如殺人 NCC不可隔岸觀火須及時介入

筆者觀察炒作廖科溢花心情史的新聞,報導主題從和粉絲的親密互動走到上床性交,至今已走到「劈腿8女」等爆料情節,接續相關新聞內容勢必重度鹹濕、放大性交細節羶色腥,恐會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的危險,而各大媒體主管必然會被問責因此下台,過去閱盟發言人林育卉曾指出潘彥妃和陳勝鴻誹聞炒作案,有兩家媒體因為炒作新聞,分別獲取約4400餘萬元和2600餘萬元的廣告收益,而今日媒體對廖科溢與秦綾謙的炒作模式,正在重複一樣的錯誤,筆者認為必要時,NCC須及時介入,請炒作此類新聞的各大媒體自律委員會交報告。

勿忘楊伊湄受冤被網路霸凌事件

行文至此,筆者認為「渣男渣女」、「中央空調」、「不乾淨」等情感負向道德標籤已被用於汙名化,毀譽如殺人,這些負向道德標籤已成為網路霸凌、殺人不見血的工具,可能會變成有心人為了對特定人士做道德汙名化,所實行打擊異己的匿名手段,我看你不爽,我給你負向情感道德標籤,你結婚我眼紅,給你背後綿裡針,且許多網友表面看似討伐渣男渣女,大快人心,實則為在未周全調查的情境下,所進行網路霸凌的私刑行為。

如果媒體一再運用未周全調查的私人情感事件,做渣男渣女類型新聞來博眼球,爭取點擊率,以後台灣各大新聞媒體是否要開設專區,主題叫做殲滅負心漢負心女區?大眾勿忘楊伊湄當年受冤被網路霸凌事件,最後,也請網路上的道德魔人放過廖科溢,祝福廖科溢與秦綾謙堅持到底有好的二婚。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