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害苦畜牧人

工商時報【吳慧珍】 肯亞牧人成了氣候變遷的受害者,乾旱等極端氣候增添飼養大批牲口的難度,為找尋食物水源充足的放牧地,人類、牲口與野生動物接觸趨於頻繁,加劇傳染病散播風險。 ■Raising large herds in Kenya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in part as climate change brings harsher droughts and other extreme weather. 在肯亞馬賽村(Maasai village),牧牛是財富與驕傲的象徵,「祝你的牛群健康」是當地朋友與鄰居間最普遍的問候語。但氣候變遷引發嚴重乾旱及其他極端天候,為尋找食物與水源,人類和野生動物入侵彼此地盤造成傳染病散播,對肯亞牧人來說,放牧大批牛群成了吃力的苦差事。 改養乳牛成新方法 肯亞牧人尼恩吉(Joel Ngengi)在2017年痛失大半自己養的牛群,長期乾旱導致大片牧草枯死是主因,他試著採用政府官員及部分非政府組織宣導的新方法,即縮減牛群放牧數量,改養經濟產值更高的乳牛。 去年尼恩吉買進荷蘭牛,每日可生產40公升以上牛奶,每公升賣40肯亞先令(0.4美元,台幣12元)。他的生活獲得改善,不像從前為了幫牛群找食物水源而疲於奔命。 非政府倡議團體「肯亞放牧發展網絡」的全國協調人桑提杜(Michael Santeto)指出,肯亞牧民長久以來認為放牧的牛群愈多愈好,一方面是出於自尊心,另一方面是基於經濟考量,好為爆發疾病與蟲害時留條後路。 不過由於農田侵占傳統放牧區,加上旱情日益嚴重、人口持續擴張,可供肯亞牧人放牧牲口的區域愈縮愈小,欲維持龐大的牲口數量如今更加困難。 因此採取重質不重量的策略,改放牧高價值牲畜,被認為是面對環境變遷的因應之道。不過這在宣導上踢到鐵板,除了肯亞牧人認為牲口愈多愈好的傳統觀念作祟,再來是飼養乳牛成本浩大又費事。 尼恩吉表示,乳牛需要悉心照料,得備妥大量乾淨飲水及特殊飼料,成本自然比放牧一般牛隻貴了許多,然而飼養乳牛仍是利多於弊。 傳染病案例節節增加 東非國家的放牧者還得為另一個問題傷腦筋,他們戰戰兢兢避免自己的牛群染上傳染病,部分傳染病會同時給牲畜和人類帶來致命危險。 乾旱洪澇等極端氣候侵襲下,肯亞的人類宜居地及動物棲息地的數量縮減,為尋覓足夠的食物水源,人類與野生動物被迫入侵彼此地盤。肯亞牲畜生產者協會執行長奇馬尼(Patrick Kimani)指出,正因為如此,動物傳染疾病給人類的案例節節增加。 肯亞獸醫協會(KVA)會長卡哈里利(Samuel Kahariri)透露,這類所謂的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tic diseases),在肯亞至少發現36種,危害性最大的包括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狂犬病(rabies)、炭疽病(anthrax)等。他並提到,這些疾病大多在放牧社群之間散播。 近年來,東非一些放牧者倒是發現一簡單方法,可保牲畜和人類自身避免染病,就是找尋沒有野生動物蹤跡的放牧路線,加以標記後供其他牧人依循。 肯亞24歲牧人凱里(Benjamin Kerei),靠這招保護牲口已有2年時間。他說,人畜共通傳染病在肯亞裂谷(Rift Valley)地區南部非常盛行,牧人都束手無策。 肯亞學者亞寇科(James Akoko)指出,在氣候變遷加上人口膨脹的負面衝擊下,人類、野生動物與牲畜的接觸更勝以往,給了疾病在不同宿主間傳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