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收治非解方 三角困境拔河

新版《精神衛生法》主張讓精神病患回歸社區,提高病患人權,但相對地,是否代表限縮了社會安全,也讓大眾產生疑慮。如何在社會安全與人權間取得平衡,成為一大考驗。

「面對精神病患,永久收治非解方!」彰基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表示,精神醫療面臨當事人的自由、社會他人期待的秩序、以及替病患解除病痛的三角困境。醫療機構不願涉入這個爭執中,若病人不想求醫,機構最常會尊重選擇的自由,並給予祝福,因為「沒有評價、不分高低地平等對待所有患者」,一直是醫療重要準則。

王俸鋼指出,精神醫療因常面對欠缺心智功能、無法做理性選擇、容易踩到秩序紅線的患者,而社會大眾就會開始寄望於醫療,間接讓精神醫療背上社會控制的汙名。

但醫療最終只能依照法律規定、社會目前願意接受的平衡點,來提供病患相關醫療服務,王俸鋼說,若社會決定所有的精神病患都應「機構化」,那麼「社區什麼病患都不會有」的背後,必然要讓不幸罹病的人付出相當代價。

反過來說,「不幸生了病,也不用擔心有人把你關起來」,是社會覺得最有保障的結果,那麼社區就需要做好跟各種不同程度精神病患隨時面對面接觸的準備,而平衡點的選擇,其實與醫療專業的關係很低。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副部主任洪琪發也認為,永久收治本來就非長久之計,精神病患若無涉及物質濫用,其實不具危險性,因此若要社會大眾接納這些患者,就必須先釐清「具有攻擊性」的病患是否有酗酒、吸毒等情形,若無,藥物是能有效輔助患者正常生活。

他強調,精神病患者出院後可能復發,這時要看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統是否足夠,若居無定所、到處流浪,犯罪機率相對高,因此修法同時,必須正視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