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的奧運競技原型:《守貞漫稿》(13)

金牌爭奪戰的奧運熱潮已風停雨歇。奧運其實也替我們提供一個接觸平時不常見的比賽項目機會。於是,我忽然想到,在日本,這些競技項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當然源於海外的體育項目也很多,但是在江戶時代的遊戲中,也能看到一些跟奧運比賽極其相似的項目。

用球杖打毬酷似曲棍球

標題圖片是《守貞漫稿》記載的一種運動,叫做「毬杖」(守貞表記讀音為「Giteu」或「Gitteu」。字典讀音為「Gicchou」)。

左邊的少年(看起來像女孩的眾童=男孩)手執球棒。球杖(球棒)前端附有一個像榔頭的物品。此外,雖然不太容易看清楚,但從右數的第二個少年是將一個木製的「毬」(球)舉到了頭上。

這是一項用球杖將滾動的毬打入對手陣營中的運動——換而言之,就是曲棍球。


毬杖圖。守貞臨摹的《訓蒙圖彙》(寬文6年,1666年刊行的百科事典)的插圖。寬文年間的球杖上還纏有色彩鮮豔的繩子,但隨著向平民階層滲透,彩繩就逐漸消失了

守貞留下了這樣記錄。

「毬杖,打毬變種,馬上習武之技。《萬葉集》《續日本後紀》及餘數書,可以為證。變自打毬,名毬杖,玩物之一種。」

說的是,最早它是「馬上習武之技」,換而言之,是騎馬執杖擊毬、名為「打毬」的一種運動,《萬葉集》《續日本後紀》均有記載。大概就是現在我們說的馬球吧。

騎馬打毬是8世紀到9世紀左右傳到日本的,在奈良、平安時代,成了每年端午節會之際宮中都要舉辦的例行活動。進入鐮倉時代後一度衰落,但到了江戶時代,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將其作為練習騎戰的武藝鼓勵推廣。(摘自宮內廳主頁《打毬的沿革》)。

這種運動,到了沒騎過馬的民眾中,就衍生出了變種「毬杖」。

標題圖片右邊的男孩手裡拿著一根繩子,前端綁著一個環狀物件,叫作「振振」。也有人把繩子套成圈,替代球杖將毬打進對方陣營。

綾瀨遙主演的電影《本能寺飯店》(講述一個現代女性穿越回戰國時代的作品)中, 對戰國時代的孩子們輪動繩子玩「振振毬杖」的場景有所展示。

據守貞記載:
「昔,振振及毬杖為二物,各為真弄具。」
看來,最早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玩具,但不知從何時起被小孩們混用,球杖和振振兩者都用了起來。

曲棍球,據說起源於西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可以從發掘出的壁畫中找到證據。到了19世紀,英國成立了曲棍球協會,曲棍球作為一項體育運動開始普及。
不過,日本也在19世紀就有原型了。

順便一提,毬杖是用右手滾毬,所以球杖是拿在左手的。所以也有觀點認為「左Gicchou」(左撇子)的說法來源於此,但真偽不明。

正月遊戲中的奧運項目的原型

江戶時代的小孩可玩的遊戲很少。即便手裡有遊戲道具,能玩的時期也基本限定在正月。

毬杖也是如此,乃「祝儀之物」——在守貞筆下,它是正月玩的遊戲。

這類正月玩的遊戲,還有一個是「羽根付」。相當於現代的羽毛球吧。


文化文政期(1804-1831年)左右的「羽子板」和「羽」。羽子板兩面畫著江戶風情的圖案。羽根,上面是京阪(上方)的,下面是江戶的造型。京阪的小球上插著一根長竹籤,跟羽毛相連,江戶的則沒有竹籤

「延寶四年書《日次紀事》(介紹江戶前期節事活動的書籍)正月之條曰,『男兒擊毬杖 玩弓矢 女子動羽子木板』。又,十二月買物條有『毬及毬杖 羽古義板』。」

到了12月,在孩子們死纏爛打下,父母會去買毬、毬杖和羽子板,正月裡,男孩子玩毬杖和弓箭,女孩子則專注玩羽子板。據《日次紀事》顯示,延寶4年(1676年),這些遊戲節目作為節事活動固定了下來。

「手鞠」也是一項正月裡的節事活動。與如今的排球相近。

手鞠是比傳球的遊戲。要保證鞠不落地。

「曰一二三四云云,乃古世以來之物。」

守貞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是一種遊戲人士嘴裡念著「1、2、3、4......」計算擊球次數,以連續擊球次數取勝的遊戲,自古就有。


守貞描繪的手鞠圖。寫著《正保比之古圖》,所以多半還是臨摹了某本書裡的圖

守貞還指出,在《吾妻鏡》貞應2年(1223年)正月的那一條裡,有鐮倉幕府舉辦手鞠會的記載,分析說手鞠可能是從當時流行起來的。不過,至於是怎麼在民間流行開去的,依然「不詳」,也就是說,守貞也不清楚。

不過,正月裡孩子們玩鞠的光景在正保年間(1645-1648年)可能已經很司空見慣了吧......

羽根付和手鞠,昭和年間出生的人,想必都有記憶吧——自己玩過,或是見別人玩過。

羽根付作為一種正月間玩的遊戲保留了下來,而在小學,課間也有學生圍成一圈愉快地傳排球玩。

毬杖雖然消失了蹤跡,但羽根付和手鞠還是保留了下來。

成年男子的遊戲「弓矢」

還想再介紹的一個項目是「弓矢」,也就是射箭。

在日本按理說,應該稱為「弓道」,但弓道是武士階層的愛好,平民則是在一種叫做「揚弓場」的遊戲場所玩弓矢的。

揚弓場在江戶的淺草奧山、日本橋四日市町、兩國橋西、神田明神等處均有。擺在鬧區和參道旁,類似街邊攤。

下圖是《職人盡繪詞》(圖解江戶時代職業與風俗的卷軸)中淺草奧山的揚弓場。一個和尚在玩射箭。

旁邊的女性是揚弓場的服務人員,叫做「矢場女」。這類女性似乎私下也為客人提供賣春服務。揚弓場本身也是賭博場所。


淺草奧山的揚弓場在中上部。揚弓場的圖也出現在《揚弓場圖》(神戶市立博物館)、《繪本吾妻繪》(立命館大學)等畫中,可見是一種廣為人知的風俗。該圖摘自《職人盡繪詞》(模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淺草奧山在淺草寺背後,曾是江戶代表性的繁華街區,日本橋四日市因「市(場)」而繁榮。兩國橋西茶屋與見世物小屋櫛比鱗次,神田明神的參道上還有岡場所(私娼春樓)。

由此可見揚弓場曾是成年男性的遊樂場所。

弓長2尺8寸(約85cm),箭長9寸2分(約27.6cm)。
到箭靶的距離是7間半(約13.5m),箭靶直徑3寸(約9cm)。
要射中13.5cm外直徑9cm的靶心,難度還挺高的。


揚弓場格局圖(右)和箭靶圖(左)。箭靶,上面是江戶的,四方形的板子,有大中小三種;下面是京阪的箭靶,只有一個靶。射中之後,下面掛著的鈴鐺就會叮噹作響

也有男性被僥倖心理煽動,一直流連於揚弓場,據守貞記載,元祿年間有「五郎、未碩」二人並稱「無雙名手」,名震江戶。放到現在,或許都能在奧運射箭項目上拿獎牌吧。

放到現代,很可能早就成為日本射箭隊的國手了。

筑波大學體育學研究者、已故的岸野雄三指出,江戶時代的町人們在後來發展成體育運動的遊戲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我有一種感覺,這個紮根於大眾的遊戲與明治維新引入的近代體育相融合後,作為奧運比賽項目又散發出了青春。

參考資料:《關於近世江戶庶民體育活動一試論》(東洋法學)

標題圖片:守貞所繪的3個少年玩毬杖的插圖。守貞臨摹的是萬治期(1658-1661年)書籍《世諺問答》中的插圖。圖片出自《守貞漫稿》(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小林明 [作者簡介]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編輯,2011年起自立門戶。現為編輯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負責旅行歷史相關雜誌和書冊的編輯,也撰寫文章。主要負責的刊物有廣濟堂Best Mook系列(廣濟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戶》(小學館)、《歷史人》(KK Bestsellers)、《歷史道》(朝日新聞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