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天機! 乘上飛行器旋風

工商時報【黃偉正】 想要迎接智慧機器(如:無人智慧車、船、飛機)的產品起飛?眼紅全球多軸無人飛行器應用市場的高速成長與較大利潤報酬?有沒有想要將ICT技術從靜態的螢幕互動產品,跨足升級到會動的智慧機器產品?思考過我們ICT廠商有沒有機會迎頭趕上大陸大疆創新(以下簡稱DJI)、美國3D Robotics(以下簡稱3DR)、法商Parrot等的無人機產品開發商? 我們相信諸如此類跨業或轉型方向,在當今個人電腦與智慧裝置都邁入成熟期市場時,ICT廠商或多或少都有在關注與思考。明明這些泛稱為「智慧」的新興產品,應用功能概念又都涵蓋在我們ICT喊出的「物聯網」中的機械產品,理當都是我們ICT熟悉可跨足或整合的產品,但卻一時之間好像幾乎都沒有我們的份。 這其中的問題,到底是我們來不及參與?不屑會動科技的小眾市場?還是缺乏了什麼整合開發實力?也許都是原因,但面對正蓬勃發展的智慧機器或無人機市場,我們ICT產業也沒有理由缺席或平白無故拱手讓人。 大廠急卡位,搶占早期優勢 無人機(本文所指無人機是指非軍事級或載人的飛行器),您說它是精密機器?是高科技產品?是非常複雜架構的飛機?我們認為它既不是精密機械,也非尖端科技產品,它都是既有成熟的電子與機械科技組合而成,只是非常精巧運用感測器,演算資訊、即時回饋動力的高度整合型智慧機器。 因此當市場出現史無前例優異平穩又平價親民的新飛行器(尤其多軸飛行器)時,旋即就讓提早卡位且持續用心的幾家無人飛機廠商,如:DJI、3DR、Parrot等,以近乎壟斷之勢,占滿了初期市場優勢。 經驗融合熱血,打造完美團隊 這種涉及類比科技的動力應用的產品,因產品構造與應用本質的不同,截然不同於數位產品的制式與單純,因此開發觀點也要適當有所改變才能符合。若ICT業者欲跨足動力機械產品的智慧化設計,在機械與動力上的設計,就需要包容不同於數位產品的開發思維與方式。 在開發智慧動力機器產品上,除可加注既有ICT成功經驗外,還需儲備或養成符合開發類比技術產品的概念與方式,諸如:開發團隊中,最好點綴有經驗老到的師傅,或熱血型的工匠藝術者一同參與,這些人具有相關經驗與手藝,也很有可能還會有些堅持完美或完善事情的脾氣(這需公司文化一同來調整,不然通常企業無法不顧成本盡求完善),這種特殊個性,才有助未來反反覆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與調整中,記取各種狀況累積各次磨難,發展出調配改良的獨家經驗法則,如此開發出的產品才有機會後來居上(例如:贏過DJI)。 台ICT業應跟上產業浪潮 「天機產業」正快速醞釀成形且高速成長,其中又以多軸飛行器的發展應用領域廣大,成長速度最快,近3年已出現爆發性成長,不但讓無人機應用高度受到全球矚目,也讓原本為隱形冠軍的無人機廠商,浮出台面受到熱烈報導與探討。加上會動科技或無人機領域,其利潤相對靜態物聯網硬體產品豐實且長尾(因磨損、飛丟、摔壞全算消費者的,而其周邊耗材等也都有賺頭);此外,亞馬遜、DHL、Facebook、Google、英特爾等國際大廠,都在思維如何開發天空的應用與服務時,我們ICT業者應該要更積極開始儲備能跨足智慧機械、整合類比科技的開發能力與實力! 千萬莫待未來部分國家真的允許出現商用運補的「空中走廊」時,或在公共服務領域中,出現大量空中的探勘、巡弋、救難、救災、運補等應用需求時,或消費市場開始擴大空拍╱自拍應用流行或休閒飛行時,屆時需用的高中低階飛行器與地面站系統,很有可能全都由大陸或歐美無人機廠商提供(若我們不開始布局或參與的話),勢將失去許多的天機產業發展下的相關商機! 因此強烈建議我們ICT產業,要提早尋好適合自己實力與資源,能跨足的智慧無人機或智慧機器產品,開始引入並培養對類比技術應用有熱血的人才或團隊,進行大量調配實驗累積獨特的開發經驗,迎接未來寬廣應用的「天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