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醫療 AI下手先改造

工商時報【記者翁毓嵐、劉季清報導】 歷經百年發展和數次變革,汽車產業即將進入「以軟體為核心」的全新時代。而當AI碰上汽車產業,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對人類日常的交通模式又將產生哪些顛覆性的影響? 首先,雲端運算平台將是汽車大廠發展最新技術的重要基石。舉例來說,通用汽車(GM)去年宣布與IBM合作,將結合IBM超級電腦Watson來強化的通用旗下車款上的OnStar Go平台。OnStar Go利用IBM Watson的語音處理技術以及數據學習能力,可為駕駛提供各種便利功能,包括多媒體、地圖導航、停車位尋找,甚至更結合了電子支付的功能,讓電腦直接處理開車過程中的瑣事,讓駕駛在行車過程中不至分心。 另外,自駕車以及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將會是AI在汽車上最先看到的應用。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出廠的車輛,大多都配備輔助駕駛功能;而Google更是早在2009年就開始測試無人車,至今Google在研發自駕技術已經投入逾11億美元。 除了科技公司以外,傳統車廠如通用(GM)、福特(Ford)、奧迪(Audi)也從2013年起陸續投入自駕技術研發。福特執行長Mark Fields去年宣布,要在2021年量產完全沒有方向盤、沒有油門與煞車的自駕車,作為分享共乘使用。 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超過33家廠商投入發展無人車技術,且預計只要5年左右的時間,就能正式進入商用。 除了傳統車廠以外,新興的共享汽車服務如Uber、Lyft也正式加入戰局。Uber去年與富豪(Volvo)攜手,合作開發無人駕駛技術,並在舊金山進行道路測試;Lyft則是聯手Google旗下自駕車新創Waymo,期望能在快速興起的車用人工智慧大戰中,發揮自身最大優勢。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HS報告指出,預估使用車載人工智慧系統的數量,將從2015年的700萬,成長至2025年的1.2億,並且成為未來汽車的基本配備,除了讓行車更安全以外,也將徹底改變人類與汽車互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