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工當年闖進英國女王房間,如今確診新冠肺炎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國際譯開罐

Netflix 影集《王冠》(The Crown)在台灣時間周日(11 月 16 日)上架第 4 季,其中第 5 集聚焦在柴契爾政府下,失業的落魄油漆工人麥可費根(Michael Fagan)──他在英國又被稱為「入侵者」(intruder),因為他曾兩次擅闖白金漢宮,最後更成功走進女王房間,只為了跟她說幾句話、表達自己對時局的不滿;到底是什麼原因與故事,逼得費根闖進白金漢宮呢?

(以下涉及部分劇情,請讀者自行斟酌閱讀)

《王冠》「入侵者」真有其人

1982 年 7 月 9 日、早上 7 點左右,33 歲的費根沿著排水管、踏上了白金漢宮的屋頂──這是他第一次成功闖入白金漢宮的一個月後,他當時待了一小時之久,喝了酒、看了藝術品,才在被女傭發現後逃走。費根後來在法庭表示: 「我就直接走了進去。我很驚訝我沒有立刻被抓到。我可以當個強暴犯或什麼的,我知道我可以闖入維安系統,因為它真的太薄弱了。」即便有超過 20 位警官進駐、各種監視器和感應器──時任內政大臣的 William Whitehall 表示人為因素和機械故障,造成了維安漏洞;更有人稱有些應該在女王房間外的保全,卻未在值勤時間駐守。

這次他光著腳、臉上鬍子沒刮,穿著長袖上衣和牛仔褲,從一扇沒有被鎖上的窗戶闖進宮內,走過裡頭富麗堂皇的走廊,最後找到伊莉莎白女王的房間,走了進去、拉開了房間的窗簾。就在《王冠》上線之前,費根接受英國媒體《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時,他說當他拉開窗簾,女王只說了一句:「你在這裡做什麼?」更形容其實女王說話的方法就跟你我一樣。

直到女王順利獲得女侍注意,一同將費根趕進另個房間、遞給他一支菸前,他們兩人獨自在房間相處了 10 幾分鐘,他並未如同劇中所演的坐在床上,但他的確就站在女王的床邊。1983 年出版的女王傳記中,也描述當時女王如何冷靜沉著的應對,深怕驚動了費根,也說當時費根的手因為割傷,滴下的鮮血都沾在了女王的床單上。

在 9 月庭審時,費根僅被以「偷竊」罪名遭到起訴,理由是他在第一次闖入時偷喝了些酒。在法庭中費根甚至聲稱他是「幫了女王一個忙」,揭露了白金漢宮的維安缺陷。不過陪審團在短短 14 分鐘內,便決定費根無罪。最後,他以「病患」身分,被送進位於英國利物浦的一家精神病院,也發表聲明向女王致歉,並在 3 個月後出院。現年 72 歲的費根,至今定居英國倫敦,他今年除了經歷心臟病發,更確診罹患新冠肺炎。

柴契爾夫人治下的「費根們」

在劇中,相較過往常以女王視角敘事,這一集改從費根視角,讓觀眾見證其困頓的生活:他有一技之長,他是一個油漆工人,但他沒有案子做;他苦於精神疾病、並與妻子分開,且無法與他深愛的孩子相見。他每兩周領一次失業救助、找了市議會,更找了國會議員,但都沒有人真正聽見他的聲音,因此他決定要直接跟「一國之主」說出自己的困境。

費根原與妻子克莉絲汀育有 4 個孩子,但就在他闖進白金漢宮的約一個月前,兩人離異。 他在 2012 年接受《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訪問時說,他會闖進白金漢宮,部分是因他食用毒品並酗酒,另外也與婚姻破裂有關,但從未對外說明自己確切的動機。「女王對我來說,代表著我所沒有的聲音以及讓我失望的原因。我只是想要讓她知道,當一個勉強維持生計的一般傢伙是什麼感覺」,費根在 1993 年這麼告訴《BBC Radio 4》。後來主持人反問他:「你有想要被抓到嗎?」他說:「有,我想要藉此發聲。」

藉由演員之口,劇中的費根向女王抱怨「柴契爾毀了我們的國家」,他更說:「工作的權利、生病的權利、年老的權利、身而為人的權利,都不見了。他們說我有精神病,但我沒有,我只是很窮。」劇中出現的兩人對話,全屬編劇虛構,且影集製作人 Peter Morgan 也未向費根求證、或探詢當時情況。不過我們仍然可以藉由「費根」,看向當時的英國──

1979 年到 1990 年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擔任英國首相期間,進行經濟改革,讓國營企業私有化,並主張小政府;然而如此政策,讓中小企業蓬勃同時,卻也讓國家分裂,因為工廠生產量劇減以及失業率激增。外界對柴契爾政府的經濟政策評價兩極,批評者認為它對本就貧窮的人口影響尤為重大。

英國失業率自 1970 年代因為公司重組、進行現代化改革而增加;尤其在 1979 年保守黨執政後激增,並且在費根犯案的隔(1983)年時,全國失業人口超過 300 萬人,並在 1984 年來到最高點,11% 16 歲以上的英國人口沒有工作。若與其他時期相比,1990 年代的經濟蕭條失業率約是 10.7%、2008 年金融海嘯時則為 5.2%。

同時,民眾也因此更加貧窮:根據財經經濟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在 1979 年有 13.4% 的英國人口,在未包含居住費用下,生活於收入中位數的 60% 之下,到了 1990 年,更攀升至 22.2 %,也就是 1,220 萬人。

資深記者、曾任 1974-1979 年工黨政府社會安全健康大臣的特聘顧問的 Malcolm Dean 就曾在 2013 年於《衛報》撰文討論: 「就在保守黨為期 18 年的執政期間之始,貧民就受到重創(under the cosh)。」──1979 年的前 10% 富有人口的稅後收入總和是後 10% 的 5 倍,到了 1997 年更翻倍成為 10 倍;同時,活在貧窮線下的民眾從 13% 增加至 43%。總結來說,根據《BBC》、《衛報》 報導在保守黨執政期間,無論失業、貧窮、不平等,都日趨嚴重。

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經濟學教授 Andrew Newell 也曾以柴契爾政府時期為例說明「現代財富不平等」(Modern Wealth Inequalities),並認為「持續的高收入、財富不平等不利於社會凝聚力、政治包容與降低犯罪。」

根據統計,在 1950 年代前,不平等差距十分小,尤其 1910 到 1980 年間在大多數的西方國家也都不顯著。但到了 1980 年代,雷根執政下的美國與柴契爾的英國,都面臨了嚴重的財富不均問題,這樣的轉變來自經濟政策與政治改變──在 20 世紀初,因為戰爭關係,政府介入經濟政策十分常見,皆以國家為主體,促進生產、健康設施與教育。但到了 1980 年代,英美兩國的政府轉為「反介入主義」,加上與工會的競爭,進而導致勞工薪水受到影響、高低薪間的差距加大,而政府更不會介入其中抗衡所致。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王冠》第四季:從「闖進女王房間的男人」看柴契爾時代》,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俄國前間諜棄俄投英,如今慘遭神經毒謀殺──到底怎麼回事?
英國男女待遇差太多,連「女王」也無法倖免?

作者簡介:

國際譯開罐,換日線編輯團隊,每周編譯國際新聞、挖掘台灣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區域與題材。歡迎來信告訴我們,你想讀到什麼樣的故事。(換日線官方信箱:CommonWealthCrossing@gmail.com)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