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冬瓜肉餅 一種口味兩岸情

旺報【記者莊舒仲╱台北報導】 一口咬下舖滿白芝麻的冬瓜肉餅,外皮酥脆餡香四溢,這道源自泉州手藝的潮式糕餅,也被稱做「漢餅」。有趣的是,同樣的餅,兩岸傳承後卻有不同用途,台灣拿來當「喜餅」和「伴手禮」,大陸浙江卻成了「月餅」,一種口味兼具愛情、友情和親情。 浙江蒼南縣的橋墩月餅,只有中秋節前後販售,口味是道地的冬瓜肉餅,據說在明末清初,手藝隨著閩南移民傳到小鎮來,近年居民光靠賣「月餅」,每人年均收入就多了1千人民幣,而且當各地月餅跌價求售,這餅卻是供不應求,在當地撐起經濟半邊天,而橋墩更因這餅而出了名。 當地俗諺 見婚嫁商機 冬瓜肉餅被作為月餅,並無相關歷史可查,但當地最老的店家,已有百年招牌。而「橋墩」這百年打造出來的名氣,在1996年則被一位溫州商人註冊商標,當地餅店反而無法用「橋墩月餅」上網銷售,橋墩鎮政府組建「橋墩月餅協會」,打算用會員形式取回「橋墩」使用權。 冬瓜肉餅台灣各地有賣,但新北市淡水區的三協成餅舖,外觀口味與橋墩月餅相近。三協成創店老板李烏金向三芝鄉的糕餅師傅「阿土師(陳春發)」學做泉州漢餅,1935年在淡水開店賣喜餅,逐漸打出名氣。 李烏金從鄰近八里當地的俗諺「娶某不娶八里坌」,看到商機,因為八里嫁女兒全村都要送餅,為了符合台灣人的口味,還改良過餅皮材料和內餡比例。 捷運通車 老店獲新生 三協成二代老板李志仁指出,一直在尋找阿土師的後代,希望能找到老師傅照片,讓這段漢餅傳承歷史明確,可惜在淡水戶政找遍仍無法如願。 遠赴法國學糕點的李志仁說,三協成的冬瓜肉餅口味沒改過,手藝仍維持父輩時做法,但口感已與泉州不同,「不久前有位嫁到台灣的泉州陸配,在店內看到冬瓜肉餅直呼親切,試吃後也發現餅皮吃起來較脆不像泉州偏軟。」 李志仁透露,淡水捷運通車是冬瓜肉餅從喜餅變成伴手禮的契機,大量人潮湧進淡水,因緣際會讓老口味有了新生命,成為店家的金字招牌,也被視為淡水地方特產,多數遊客都會買來當伴手禮,不再只等有人婚嫁才接單做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