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新語/美國持槍文化造成不斷的悲劇

農曆除夕夜,一場以11條生命為代價的人間悲劇,再次重啟了人們對槍枝管制的思考。

這是自去年5月24日德州小學21人死亡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襲擊事件,也是本月第五起大規模槍擊事件。悲劇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17世紀殖民時期,槍枝是用來狩獵動物和防禦土著,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大和社會的發展,槍枝也成為美國農民、商人以及拓荒者保護財產和家人的必要工具。不知不覺,美國社會的槍枝文化慢慢也滲透到了血液裡。

「發展有用的,控制危險的」,一個發展中看起來簡單的邏輯,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來說,顯然槍枝自由被認定為後者。然而,在美國槍枝問題上,即便無數次悲劇接連發生,爭論卻始終在一直糾纏。因其「保障公民的自衛權和抵抗政府權力的過度侵犯」,而被認為是人權和自由的一部分,是否持槍自由慢慢走向一種「政治議題」。

自衛權自然需要保護,而大部分時間內,人們防衛的是什麼?不需要代替軍隊防衛外敵侵犯,也不需要幫助警察防範社區搶劫,自衛權唯一作用的時間,是面臨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存在最大危險的瞬間;然而從被無數次持槍搶劫後無助的驚恐,到學校裡的步槍掃射後家長們絕望的淚水,恰恰是槍枝的氾濫,將這部分危險的最大上限和造成的恐慌和擔憂一次一次的刷新。

如果捍衛自衛權如此簡單,那麼民眾又該如何自衛與其他非法持槍的歹徒威脅,該如何自衛與那些未被記錄在案的槍枝射出的子彈,又該如何自衛與那些因為不完善的漏洞,使自己暴露在危險中的風險敞口?

再說到政府過度侵犯,政府對民眾的過度侵犯若在某天已達到需要舉槍反抗的地步,屆時有槍在手的民眾就真的能抵抗政府了嗎?恐怕不能;在任何一個國安體系健全、軍事裝備發達的國家,更是做夢。合法持槍不代表經受過正規訓練,民眾手裡「象徵自由」的槍有何種魔力,勝過訓練有素的軍隊和警察手中「不那麼自由」的槍?更何況,往往在「反對」中最後起到作用的,更多是那些敢於面對槍口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自由」舉起槍口的人。在真正的現實意義中,「允許你們持槍,以防我們對你不好」,僅存的意義更像是一種「被恩賜」的象徵性權利。

那麼如果持槍自由只是慢慢成為了某種象徵符號,那麼為一個符號「隔三差五」就要付出的這些代價,實屬有些慘重了。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蒙市大屠殺死者增至11人 目擊者:馬老闆遇害
他早離場 頭名死者就在他座位上…他為女伴擋彈中兩槍
舞蹈社5男5女枉死…警未公布身分 家屬悲痛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