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平珊:我想做的,只是分享我的「改變」

洪平珊:我想做的,只是分享我的「改變」

沒有塑膠的生活,可能嗎?

「早上起床,進浴室盥洗時就開始面對第一個難題:我們要用什麼東西刷牙?

漱口杯可以用不鏽鋼或是陶瓷杯代替,也早已有人研發出使用竹子和馬毛這類天然材質來製造牙刷,但是,牙膏呢?

我們在各大超商尋找不用塑膠軟管填裝牙膏的品牌,卻發現所有能用錢買到的商品,全部都含有塑膠包裝,沒有例外。

直接購買這條路走不通,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能自己動手做牙膏,或是以其他材料取代。例如:天然的椰子油,隨手可得的鹽加上小蘇打粉等等,並用心體驗以這些東西清潔牙齒時,它們殘留在口腔內的感覺…。」

電話另一頭,洪平珊的嗓音輕輕淡淡,訴說著無塑生活帶給她思惟翻轉──明明正確的刷牙方式,才是有效清潔牙齒和預防蛀牙的關鍵因素,為什麼人們總是甘願冒著化學成分危害健康的風險來使用牙膏呢?

如果找不到出路,那就直接離開迷宮吧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與呼籲大眾正視塑膠的危害,鼓勵人們自備餐具與購物袋,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但在此之外,也有報導指出,清洗杯盤所耗用的清潔劑,就跟使用塑膠杯一樣對環境不利。

資訊的雜亂與對立、琳瑯滿目的綠色產品…,每個人都清楚環保的重要性,卻也對各式各樣的選擇無所適從。最終,因為混亂且找不到清楚的指引,於是選擇回頭,消極地保持原來的生活模式。

曾經,洪平珊也是如此掙扎地找尋突破的出口,一直到無塑生活為她帶來另一種方向的思考:如果一直找不到出路,那就直接打破牆,爬出迷宮吧。

「當我發現根本不需要牙膏,用清水就能達到清潔牙齒的效果時,我就不會在既有的價值觀中打轉,反而會因為思考的轉變而延伸探索,是不是也可以不用洗面乳洗臉。」接收度慢慢擴大之後,洪平珊逐漸發現,以往自己在生活上的「選擇」,並沒有幫助她真正解決問題:「我們從來沒有好好理解自己的皮膚,只是因為廣告或媒體的宣傳,就一味地相信洗臉就應該用洗面乳,並在洗完臉後用保養品來滋潤肌膚。可是,如果我們對每罐洗面乳與化妝品都有感受的差異,那麼,為什麼不好好感受一下,沒有任何保養品在臉上時的差別呢?」

這些嘗試,讓洪平珊看見以前的她都在問題的表面上尋找答案,沒有去質疑自己是否已經找到真正的核心。

等待一個個願意嘗試的夥伴

洪平珊說,無塑生活是一個契機,不僅幫助她解決了許多生活難題,更讓她反思,人們之所以會陷在困境裡面,是不是也是因為過於忽略生活的小細節,所以無法好好處理較大的情緒與改變。「於是我在想,如果我沒有建立一個管道,讓需要的人也都瞭解到思考轉彎的可能性,那我會討厭這個自掃門前雪的自己。」

於是,在洪平珊所創立的小事生活裡,看不到她對產品的推銷,更多的是與客人想法上的交流和互動。「我總是在他們詢問商品的使用方式時反問他們,『你要用這件商品做什麼?』又『為什麼覺得自己需要這件商品?』」

有些客人可能不會回應,或是直接離開,但洪平珊並不在意,對她而言,只要有一位客人對她的想法產生好奇,願意停下來聽她說明,並且回家嘗試,「改變就開始了。」

洪平珊認為自己就像個經驗者,坐在臉書與小事生活裡等待,看誰今天跟她有緣,願意過來跟她分享自己的改變與收穫。「雖然我仍在往上爬,也還不清楚終點在哪裡,但是如果我的分享,能帶動愈來愈多人願意踏上臺階的話,也許有一天,當他們站在階梯上向下望時,會發現曾經以為很遙遠的改變,其實並沒有這麼困難。」

為生命「開光」的兩位良師

這樣的覺醒,源自於Colin Beavan給予她的啟發。

三十歲那年,洪平珊將自己從繁忙的電影行銷工作中抽離,卻沒有感受到卸下重擔後的舒暢,對於之後要去哪裡,或者該做什麼,完全沒有任何方向。

「既然沒有想法,那不如先看看別人都在做什麼吧。」於是,洪平珊開始進行大量的閱讀。其中,Colin Beavan在《環保一年不會死》裡,詳細描述對信念的懷疑與肯定,他不斷地探索自己為什麼做「零汙染計畫」的理由,以及生活遭遇到什麼樣的轉變。

「他做的事情非常簡單,就只是改變日常生活裡的某個小細節,只要你想做就可以做。」不搭電梯、不買瓶裝飲料、帶環保袋出門、買沒有任何包裝的商品…,這些事情都不需要花費太多的金錢與時間。洪平珊想,既然自己還勾勒不出未來的輪廓,不妨先嘗試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就算失敗了,也只是回到現在這個狀態而已,不會有任何損失。

因為沒有工作,生活步調變得平緩,洪平珊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生活,甚至帶著這樣習慣前往澳洲打工。因為一個人住,她必須為自己所有的選擇負責,這也讓她重新看見了Bethterry:一個以部落格記錄自己所製造的塑膠垃圾的美國作家。

「其實之前就看過她的部落格,可是因為那時候還住在家裡,無法掌握很多事情,所以只是覺得這樣方式『很酷』,卻沒有想嘗試的念頭。」澳洲的再遇見,讓洪平珊發現自己已沒有推託的藉口,便開始在臉書上進行模仿。

收集、拍照、上傳,如同吃飯打卡般的平常動作,卻在無意之中打破了洪平珊的習慣。「當我開始記錄自己所製造的塑膠垃圾之後,大腦便對丟垃圾這個行為產生意識,並觀察物品究竟是用什麼東西做成的。」

如果是塑膠製品,那是否有其他可以替代的物品?除了已知的塑膠產品,有沒有什麼東西其實涵蓋了塑膠成分,而我們卻沒有注意?「我用很多時間來認識日常生活裡每一件物品的成分,這也是我之後可以做到『無塑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不要改變,都是自己的選擇

現在的洪平珊,從無塑生活中體驗到很多的快樂。「以前跟別人聊天的內容,多半是吃什麼、去哪裡買東西,或是抱怨老闆同事等細碎瑣事,但自從開始無塑生活之後,我與朋友的對話,都變得跟生活細節有關。」他們在生活遇到困難時,都會來和她討論,藉此累積出龐大的信任感。

而這份信任感,不僅讓洪平珊需要幫助時,都會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之外,更讓許多朋友願意與她分享心事,也使彼此的關係更加緊密。「以前的我常常覺得自己不懂別人在想什麼,但現在的我似乎有多瞭解朋友一些了。」

「我並沒有什麼堅定的信仰,也沒有什麼必須克服或杜絕的誘惑,我只是找到了一個感覺舒服的生活方式,所以不想回去原本的生活。」洪平珊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許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這是一種壓力,但就是因為這份責任的存在,才會導致我們凡事謹慎選擇,以免做出任何無法承擔後果的事情。「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彼此,在我無法完全帶給別人正面影響時,我會選擇將眼光專注在自己身上。」

每一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創造改變,方法並不難,只要先嘗試修正自己的行為,就是改變的起點。

【洪平珊】

小事生活創辦者,暱稱阿好。二○一三年開始進行一場無塑生活的實驗之旅。相信若是人們願意從一個日常小事開始嘗試新的方法,並持續地堅持這個行動,生活就有可能產生新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