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碩士超市打工、主修數學應徵美容院 中國青年失業率創新高突顯社會困境

雲南女生謝英莉(譯音,Ingrid Xie)在中國讀完大學後,去年自澳洲頂尖的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以為可因此找更好的工作,沒料到如今會在超市打工。中國當局最新公布的城鎮青年失業率突破20%,創下有相關統計以來最高紀錄;隨著逾千萬名大學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他們投入的卻是工作機會寥寥無幾的就業市場。

英國《衛報》報導,謝英莉去年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取得應用語言學碩士後,在布里斯班一間韓國超市工作數月,今年2月回到昆明家鄉,想找英語教師的工作,卻發現很多「海歸」同儕的目標一致。她的一名友人近日也在昆明應徵一個英語教師職缺,在上百人競爭之下未能錄取。

中國政府公布的4月份16至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達20.4%,不僅打破紀錄,且比起去年底的16.7%迅速攀升。26歲的謝英莉完成高等教育後,至今未找到正職工作,她說:「我真覺得很挫折。」

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目前的困境之一,是工作機會的性質與求職者的資格不符。

美國投資銀行高盛( Goldman Sachs)指出,2018至2021年間,中國主修運動和教育的畢業生增加了20%。但北京當局2021年突然宣布禁止所有營利性質的補教機構,讓這個原本上看1500億美元的市場瞬間崩垮。雖然學童的學業負擔稍有減輕,但青年的就業機會也因此大幅流失。

經過三年嚴格防疫後,解封後的中國要填補大幅流失的城鎮就業機會也有困難。謝英莉看過鄉村學校招聘一年期教師的徵人廣告,但她認為自己身為女性並不適合。

海外學歷「太西化」不再吃香 高學歷人數與產業形態難匹配

著有《中國千禧一代:「要」世代》(暫譯,China's Millennials: The Want Generation)的《時代》週刊記者費許(Eric Fish)認為,在中國就業市場上,國外學歷的價值已不如以往,「有些僱主認為,(海歸)學生可能會有過高的期待,或是過於西化」。

找工作不易,中國的高學歷求職者也開始降低期待。路透社報導,應用數學系畢業生梁華曉(譯音,Liang Huaxiao)為了進入一間中國科技大企業工作,努力兩年未果,之後嘗試找客服與業務工作,再後來又改為應徵麵包店和美容院的助理,只求有收入就好。

25歲的她目前在山西太原與父母同住。她說:「找工作真的很難。我跟家人說,我願意去當女工,媽媽馬上就哭了。她覺得很對不起我。」

經濟學家認為,由於大學畢業生太多,工廠工人卻因高齡化而逐漸短缺,未來幾年,像梁華曉這樣的例子會越來越常見。

在中國的城鎮青年失業率創新高之際,今夏將湧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也創新高,達1158萬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與年輕一代對人生的追求已漸漸難以匹配。

今夏大學畢業生也破紀錄 年輕人嚮往產業遭監管打壓

報導指,中國年輕一代最嚮往的產業是科技、教育、房地產和金融業,但這些產業近年全遭中國監管機構大舉打壓。雖然有些監管措施已逐漸取消,但企業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今年1至4月,中國民間部門的投資僅增加0.4%,政府投資則增加9.4%。

著有《新中國策略》(The New China Playbook)一書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瑞士信貸董事會成員金刻羽指出,中國的教育跑在經濟前面,發出去的大學文憑比產業需要的大學畢業生要多,「(大學畢業生的)期待與經濟環境的現實有巨大落差」。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分析師Chim Lee說,在中國疫情後經濟扮演領頭角色的服務業,新增的工作機會大多在餐飲與觀光業,也大多不需要高學歷,「很多白領服務業職缺都消失了」。

在中國社群平台小紅書上,許多應屆畢業生都表示不想加入「996」的行列,也就是中國大企業惡名昭彰的朝九晚九、一週工作六天的過度工作文化。

不要996 考公務員成熱門選擇

26歲的公共行政碩士韓昭學(譯音,Han Zhaoxue)拒絕了許多低薪工作機會後,目前在鄉村經營民宿。他說,年輕人「不再相信一個人的價值來自用功讀書或事業成功」。

畢業於程式設計科系23歲王姓青年,目前則在山東濟寧當外送員,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人民幣(約1.3萬元台幣)。「進入程式設計業的門檻越來越高了,我在大科技公司找不到工作,在小公司實習時又痛恨無償加班」。

他說,因為實在累了,決定搬回家鄉,目前正準備考公務員。

至於多次求職無果的梁華曉,目前仍處於失業狀態。她說:「我想不到還有哪一行是我沒應徵過的。」目前她正「認真考慮」擺攤。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