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端鄉荒溪三面光整治工程 遭疑不友善生態

【陳君明 台東】

2016年的颱風以及2017年的豪大雨,引起海端橋的荒溪土石氾濫,卻因下游流經台鐵箱涵時限縮淤塞,造成農田、民宅淹水,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自去年底發包荒溪整治工程,6月完工後卻遭網友質疑三面光工程,對生態不友善,10日台東水保局就邀了生態專家顧問及當地民眾現勘,提出打掉溪流封底混凝土等改善方案。

一片綠意盎然的大地上,川流而過的小溪流,卻成了兩側護岸和河床底,都被混凝土覆蓋的三面光「水泥溪」,這種生態不友善工程,之所以會出現在海端鄉,是因為2016年、2017年,該溪流土石氾濫,造成關山大圳潰堤,水淹民宅,因此台東水保局去年招標整治工程,並在溪底興建了3處沉砂池,遭網友批評對生態不友善,因此水保局召集了生態專家,及工程人員到現地會勘,並在場提出打掉溪流封底水泥,讓三面光減少一面。

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副分局長 林國財:「在安全的條件下,我們盡量朝工程友善的方向來處理。」

部分與會的農民跟生態專家,雖然肯定台東水保局,願意面對質疑並針對問題改善,但也強調整治工程治標不治本,荒溪氾濫淹水主因,是海端橋下游100公尺處,台鐵涵洞限縮回堵造成,瓶頸處的流水量未增加的話,淹水風險仍大。

關山鎮農民 李先生:「淹起來,就(涵洞)塞起來,就淹過來整個滿起來,到我的田裡了。」

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 黃于玻:「應該是治標不治本,所以這部分如果真的要持續來做的話,可能真的要跨部會,大家一起來談一下。」

常年關心並定期走踏紀錄台東溪流的,台東荒野野溪小組則批評,水保局台東分局,對於各野溪整治工程,都未做到資訊公開,開工前也都沒有邀集,關心溪河的民眾或NGO團體,一起討論工程的必要性或對生態影響,待工程遭到外界質疑時,才邀請民眾參與改善,不僅本末倒置也浪費公帑。

台東荒野保護協會野溪小組召集人 楊坤城:「如果有資訊公開跟公民參與,在地NGO其實要談的是,這件工程的必要性到底在哪裡?才去談迴避、縮小、減輕跟補償。」

針對民間團體主訴,海端的整治工程非個案,應全面公開資訊並讓公民參與,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台東水保局回應,由於工程量眾多,無法一一通知民間團體,只要民間團體有意見,歡迎主動和水保局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