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的西藏

[淨土佛緣] 謎樣的西藏

曬大佛,轉山,珠峰大本營─永誌難忘的場景

謎樣的西藏,天堂般的高度、民風的純樸、信仰的篤誠,讓人相當著迷。我在從心所欲不逾矩之齡,仍七次前進西藏,想要揭開神祕面紗,一窺香格里拉是否依舊。

魅力的西藏,心靈的淨土、原鄉的依歸,如同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我一去再去。踏上藏地,有種似曾相識,前世今生的迷夢。因此,我能夠克服高原反應和種種困難,報導哲蚌寺所拍的曬大佛場景、岡仁波齊峰拍攝的轉山畫面,以及探窺珠穆朗瑪峰時拍攝到的珠峰大本營照片。

或許是蒙天眷顧,或許是有佛緣的人才有福氣大開眼界,我將旅程中部分攝影作品和心得,集結成「淨土佛緣」系列,特別分享給講義的讀者。這些圖片得來不易,也是國內較少人拍攝的題材,可以讓人省思,原來世上還有另外一種完全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美學作家蔣勳去過吳哥窟十四次,仍說:「我還想要再去。」同樣地,我七入西藏,毫無遲疑地也還是那句話:「我還想要再去。」因為除了旅行中的感動外,那裏也是觸動心靈底層,思索生命意義的地方。

一波三折始圓夢─曬大佛盛典

哲蚌寺大殿前桑煙點燃、法號吹響,裹捲好的唐卡被請出佛殿,年輕僧人們,天未亮時即合力肩扛唐卡,抬向展佛臺。這時山谷裏鼓樂齊鳴,喇嘛和信眾圍繞擁護,覆蓋在唐卡上面的幔帳徐徐揭開,剎時,一幅一千多平方公尺的釋迦牟尼佛唐卡,在清晨第一道曙光的照耀下,露出尊貴全貌,氣勢宏偉,無比莊嚴。僧眾長跪磕頭、口誦經文,爭相拋獻哈達、禮品,在虔敬的氛圍下,所有相機閃光燈閃個不停,匯成流動燈海,快門咔嚓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活動達到最高潮。

這是我西藏行最期待的一刻。不過,誰也料不到,我等這一刻,足足等了許多年,歷經三次失敗,才終於如願以償地捕捉到珍貴的鏡頭。
回想過去幾次,本已定好的行程,出發前一周,旅行社卻緊急通知「進藏證」被取消了,原因盡是些不明理由,像是當局擔心過多遊客會影響維安……這次能夠順利成行且取得觀禮臺的有利位置,可說是得來不易。

萬頭攢動 拍照無立足地

我們分兩梯次出發,分別是凌晨兩點三十分和六點三十分,第一波有四位團員,他們甘願摸黑起床,主要是想捷足先登到寺院,占據個好位置以利拍照,可是事與願違,抵達現場時,已見朝聖信眾人頭攢動,擠來擠去,一波一波往上推,根本讓人無插身立足之地,四人當中只有摯友嚴志芳事前有請教行家,做足功課,選擇不往人群中走,另闢蹊徑,朝著路邊草叢旁走。嚴志芳成了第一波當中唯一能夠順利拍到照片者。

第二波在六點三十分出門,我選擇了這一波,由飯店搭了二十幾分鐘的車程,到達市區集合,再由哲蚌寺派專車接送我們到達目的地。我們一下車,已經大排長龍,看來都是藏胞,他們旁若無人,明目張膽地插隊,我們錯過了三次班車,苦苦等了四十分鐘才擠上車,好不容易走上觀禮臺。

曬大佛 跳藏戲 熱鬧滾滾

哲蚌寺「雪頓節」是西藏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雪」藏語意為「酸奶」,「頓」意為「宴會」,因此,「雪頓節」又稱「酸奶節」,主要活動有曬大佛、跳藏戲等。「曬大佛」又稱「曬佛節」、「展佛節」,浴佛的起源,是因傳說中佛陀誕生時,九龍吐水洗浴全身,因此後世僧徒,萬眾齊集,瞻仰佛容,聽經受法。傳承至今,已成西藏重要的節日。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姐」的意思,藏戲歷史悠久,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不同,形成劇種流派眾多。藏戲表演形式帶有藏傳佛教色彩,富有民族特色,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

哲蚌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三大寺廟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黃教寺廟。它位於拉薩西郊約五公里的根培烏孜山上,海拔三千八百公尺,一四一六年由宗喀巴的弟子絳央曲結所建。「哲蚌」在藏語意為「米聚」,有積米堆米、象徵繁榮的意義。該寺後山有不少崖壁石刻、瑪尼堆,再往後走,半山腰可看到唐卡,曬佛大典在這裏進行。

「雪頓節」這項傳統活動發展至今,集宗教、娛樂活動於一體,隆重程度僅次於藏曆新年,是西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事。可惜演變至今,卻有點像是為了滿足觀光客好奇心、愛湊熱鬧心理而舉辦的嘉年華會了。

記得我以前參觀印度幾處古蹟寺廟,當地導遊提到:「有些寺廟是死的,只是供奉佛像或印度神祇,讓信徒膜拜;有些是有生命力的活廟,有靈,進去就有感應,這種廟就叫Living Temple。」後來,我參觀敦煌莫高窟第四十五窟的西壁開龕,當工作人員打開一道平時不開放的大門,迎面三尊碩大偉岸的塑像,佛陀居中,旁分立迦葉、阿難兩弟子;我一眼望之即受到莫大震撼,全身血氣澎湃,眼淚簌簌而下。「多聞第一」的阿難隨侍佛陀二十五年,流露純稚之氣,渾然讓我產生前世今生,因緣再結的戚戚靈感。

對於哲蚌寺「曬大佛」本來抱持著高度期待,不過,面對人山人海,喧譁熱鬧的大場面,在按快門的剎那,反而麻木了,沒有預期的感動,也沒有心跳加快,血脈賁張的衝動。看著遊客比藏民還多,充滿著「喧賓奪主」的放肆,讓原本單純的宗教信仰和心靈寄託,有些變質變調。

軍警把關 抹上肅殺陰影

這次能坐在觀禮臺上拍到曬大佛的完整畫面,雖然心想事成,彌足珍貴。不過,並非得心應手,可以自由自在地取景。
遺憾的是,「雪頓節」雖為宗教民俗活動,但是參觀者、朝聖者卻處處受限。我們前往哲蚌寺的路途中,數萬軍警如臨大敵,沿路部署,嚴格戒備管控,幾乎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層層把關,滴水不漏。這使得原本莊嚴祥和的宗教活動,抹上了一層陰影,變成像是肅殺威懾,草木皆兵,高度警備的「一級戰區」。

即使是在觀禮臺上,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走動,像是想往第一排拍照,都會被軍人喝止,更不用說想架立三腳架。只能央求守備的阿兵哥,讓我拍個一、兩張,等匆匆忙忙拍完後,又馬上會被請回。這時,只能趁阿兵哥不注意時,如「盜壘」般地搶拍個幾張,可是這樣長的距離,拍攝「曬大佛」還OK,拍藏戲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只拍了一、兩張。

結束曬大佛儀式觀禮後,卻發現周遭是完全搭不到車的,偌大的馬路盡是洶湧的人潮,我只能徒步走回交通大道旁車子停放處,這路程,整整走了兩個多小時之久。

儘管如此,回來檢視一下這些照片,佛容慈悲,佛光普照。過程中雖辛苦,但是卻也頗值得回味,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隨想

進廟要購買門票,對臺灣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雖然哲蚌寺、甘丹寺遊客多,象徵性收「門票」,以價制量,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布達拉宮票價逐年調漲,夏季門票價格甚至高達300元人民幣,對那些心懷虔誠,但是經濟條件欠佳的藏民未必能輕鬆負荷。此外,逐一檢查進藏證、團體名單……還要檢視護照,「維安措施」絲毫不放鬆,又限制參觀時數只有兩個小時,這讓宗教信仰漸漸變成觀光活動了。

我認為當局處理類似活動,可以本著「藏傳佛教徒優先」的原則,對於有皈依證的人,應該給與優惠或免收門票才合理。白天讓藏胞及有皈依證者優先,晚間才開放給觀光客;許多藏傳佛教徒千里迢迢,不辭勞苦地前來膜拜朝聖,實不宜限制他們的時間。

圖說:●黎明即起,曬大佛現場,壯觀非凡
圖說:●裹捲的唐卡如長龍般由年輕僧人們抬向展佛臺(嚴志芳攝影)
圖說:●唐卡循序漸進地鋪向展佛臺(嚴志芳攝影)
圖說:●軍警把關,滴水不漏
圖說:●如果用放大鏡檢視,前面幾排,軍人、消防、公安占了半數

仰望聖母峰的朝聖地─珠峰大本營

珠峰大本營有南北兩個,被珠峰分隔。西藏這邊是北側,海拔五千二百多公尺,景色壯闊秀麗,車子可到,是眾多登山隊攀登珠峰時的重要驛站,也是觀賞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又稱聖母峰)的好位置。南側屬尼泊爾,交通不便,想一探究竟,得靠健行多日才能到基地營。

珠峰大本營當地公路兩旁,有許多家簡易藏式「帳棚旅館」,它們在珠峰底下,比肩而立,經營者大都是扎西宗鄉農牧民,藏式風情濃郁,與附近登山愛好者架起的帳棚互別苗頭,相映成趣。

帳棚旅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些帳棚旅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帳棚門口以一塊粗糙的木板,用藏、漢、英標示旅館名稱,篷內還算乾淨,除了藏式床鋪外,常用的酥油茶、食物、抗高山症藥品等大致都有。我訪問了其中一家,告訴老闆,我來自臺灣,並用普通話和他溝通,好奇想知道旅館一天租金是多少和有沒有包括餐費等問題。
「可以參觀嗎?」「………………」
「可以拍照嗎?」「………………」
我放十元人民幣在桌上,說「讓我拍一張就好」,他們還落落大方讓我拍了。
我又比手畫腳表示「讓我多拍幾張,我想拍每一個角落」,當我再拿出二十元放在桌上,這一回,他們不但拒收,也不再讓我拍照了。我只好知難而退,識相地離開。

遺憾的是,這次的導遊是四川人,不熟悉藏語,如果是藏人的話,透過翻譯,相信更有利於溝通,這時說不定旅館老闆就會請我喝茶,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或生活智慧,我也就更能貼近他們的生活了。此外,自從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出版著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後,引起世人爭相猜測書中描述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裏?有人認為是在雲南中甸,有人指出是在不丹,有人說是在印度的拉達克,也有很多人揣測是在西藏,這也是我心裏埋藏了許久的問題,如果說西藏是香格里拉,我很想問問他們,「如果有來生,你們還願意出生在西藏嗎?」

珠峰大本營乍看之下,有點像是趕集的集散地,我們到達的這天,遊客不多。
帳棚旅館內,總彌漫著一股牛糞香─原來他們在爐子添加犛牛糞以生火。為了這裏的空氣純淨,旅館老闆寧願撿拾牛糞當烹煮食材的燃料,也不用有害的化學燃料。

上瞭望臺 盼捕捉珠峰丰姿

營地附近有個小山丘,上面有個瞭望臺,幸運的話,可以一窺珠穆朗瑪峰的廬山真面目。我們辛苦地爬上山,架好三腳架,目不轉睛,屏息以待,可惜,雲層太厚,珠峰女神「猶抱琵琶半遮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她依舊藏在雲層內,始終不露臉,等了約莫三十分鐘,可以明顯感受到我們這些舟車勞頓的遊客,心情由忐忑不安轉為沮喪失望,我們期待珠峰能「破光」,即陽光穿破雲層,照射聖母峰。當時是傍晚六點半,如果持續等到九點太陽下山,中間或許還有機會撥雲見「峰」。可惜,有半數團員沒有上來,不好意思讓他們久等,只好收起相機,難掩失望之情地下山。

記得,十八年前我為了想一睹珠峰的芳容,和十九位隊友搭乘俄羅斯直昇機,從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出發,直飛魯克拉(Lukla)─失事率排行全世界第六的機場。四十分鐘的飛行,為了節省一星期的健行時間。

那一趟跋山攝影的健行路線,位於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南坡的薩珈瑪塔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 Park),搭直昇機抵達起點魯克拉(海拔二八三五公尺),往聖母峰基地營(Everest Base Camp,簡稱EBC,海拔五三六○公尺)來回總長一百公里,全程走完需費時十二到十五天,海拔高度約從兩千五百公尺攀升至五千五百公尺,無盡的冰川與雪山,是此路線最大的特色。

沒想到高山症作祟,每走十分鐘,都是一段漫長的折磨,氣喘吁吁,痛苦難耐,彷彿經歷了一段垂死前的掙扎。領隊或雪巴總是鼓勵:「快了,再十分鐘就到了。再十分鐘。」每個十分鐘,都依然是走不完的山路。苦撐著無法掌控的身體,短短五十公尺路,竟走了一個半小時。好不容易到了,終於看到連日來朝思暮想的聖母峰(八八四八公尺),當我們和辛苦幫忙提行李的雪巴人合照時,我情不自禁,興奮地舉起手來,心裏吶喊:「我做到了。」

聖母峰吹雲吐煙,深幽的峽谷連接著天邊的雲海,美極了。可是我回去後,連續一個禮拜多,一看到樓梯就腿軟。
這回未能再次捕捉珠峰莊嚴神聖,飄渺超凡之丰姿,可說是美中不足之事。所幸,摯友嚴志芳雪中送炭,很大方送我幾張他去年拍到的珠峰照片,以解我遺「珠」之憾。

圖說:●帳棚旅館 「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圖為老闆夫婦
圖說:●世界最高的郵局,裏面竟沒有人
圖說:●珠峰大本營有如小市集
圖說:●雲層太厚,珠峰女神不露臉,讓人望眼欲穿
圖說:●從尼泊爾遙望聖母峰。後排右二為作者,後排左一為領隊黃丁盛老師

轉山的天堂路─岡仁波齊峰

岡底斯山脈位於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區,恆河、印度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這些河流與岡仁波齊有著神聖的連結。

《底斯山湖志》記載:岡底斯山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聳雲霄,山脈雪峰林立,天寒地凍。岡仁波齊東邊的萬寶山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登臨過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

地理上,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崑崙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臥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六千六百五十六公尺的主峰岡仁波齊。

神山白雲繚繞 四教信仰中心

岡仁波齊峰算不上是藏區的最高峰,不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除了山形巨峰迷人之外,這個「神靈之山」經常被白雲繚繞,凡人很難一睹其真面目。加上峰頂萬年不滅的積雪,威凜於群峰之上,在陽光照映下,閃耀著神聖的光芒,極具視覺和心靈的震撼力。由於岡仁波齊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是座神山,也是四大教派的信仰中心,因此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華人、藏族的朝聖隊伍,年年絡繹不絕,使得這裏的神聖意味不斷得以發揚光大並深植人心。

「轉經」是藏傳佛教信徒修行的主要方式,「轉山」則被認為是比「轉經」更高層次的修行。岡仁波齊的「轉山道」分二,「外轉山道」以岡仁波齊為核心,全長約五十六公里,很多有經驗的藏民用一天就可轉完,一般轉山者需要用二至三天的時間。「內轉山道」是以圍繞岡仁波齊南側的因竭陀山為中心的轉山道路,朝聖者必須轉完十三圈外圈才可轉內圈,轉內圈一天就能完成。

由於團員中有不少人都是上了歲數的長者,對於至少要兩天三夜時間的「轉山」活動,有人意願不高,有人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只在岡仁波齊峰隘口周遭繞行一圈。據這次有去「轉山」的領隊,也是兩次成功攻頂聖母峰江秀真小姐表示,這次轉山花了兩天三夜,且據說今年轉山藏人人數明顯減少,反而是外地客較多。團員租用馬匹,費用約新臺幣六千元。

江小姐談到轉山過程時說,馬匹到了五千七百公尺時,便不能再往下走,因為馱運重物,容易重心不穩,滑下山,這時人就得下馬行走,直到四千兩百公尺時,再騎著馬出去。住宿方面,大部分都住組合屋或藏民帳棚,睡袋也是不可或缺的禦寒工具。

轉山那麼辛苦,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藏人和信徒不辭勞苦,前來轉山?因為他們認為神山、聖湖養育並保佑著他們,如果能看到峰頂是很有福氣的,能到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積功德,洗盡一生罪孽,延年益壽。因此,來自世界各地區的信眾群聚於此轉山、轉湖,在神山腳下搭起帳棚,一路綿延。不過,「轉山真有那麼靈驗嗎?」我問這次有去「轉山」的江秀真,江小姐笑而不答。

轉山如朝山 與佛更親近

佛經上說:「萬法唯心造」,我認為「轉山」和星雲大師口中的「朝山」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轉山」最重要的是那種拋卻生死,一心拜佛的意念,至於所謂的神奇效力,我並不特別嚮往。我比較認同星雲大師對於「朝山」的看法。大師說:「朝山是增福滅罪最好的修持法門。朝,有拜的意思。朝山是指朝禮、朝拜名山古剎……從這一路的禮拜,朝向自己的真心本性。

朝山,一般是從山下三步一拜,一路拜到山上。最初離佛好遠,但一步一步拜得與佛愈來愈接近,拜到最後,身心都會有超越的感覺。
朝山是從凡夫拜成聖者,當一拜一拜的拜到佛前,就會感到自己與佛心融合在一起,心靈也跟著清淨、自在、解脫。

朝山拜佛的意義在於:從山下拜到山上,愈拜愈高,如同步步高升;從山外拜到殿內,表示平時除了注重心外,也要注重心內;從一人拜到萬人,表示愈聚愈多,愈多愈有;從貢高我慢拜到恭敬,愈恭敬愈有佛法,愈有佛法,就會愈快樂。」

雖然這次無法身體力行,親自體驗「轉山」的過程,不過,我深信對朝山者而言,那將是體力和意念雙重嚴苛的考驗。特別是貼近聖山的純淨世界,天人合一的感受,絕對是心靈上不可多得的一種洗滌和震撼。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轉山」的路途中,當身體的疲憊勞累到達一定程度,也許更能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一種返璞歸真,活在當下的呼喚。「轉山」的過程中,透過一步一步的禮佛朝拜,不知不覺地反省、懺悔、自淨……,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如果說「信願行證」是修行成佛的四個指針,透過「轉山」的修行,時時力行,刻刻實證,雖不中,亦不遠矣。

那麼,「轉山」除了「轉山」外,更大的意義則是在「轉念」了。所謂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超脫生死輪迴,不也就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