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C大動員,偏鄉與都會各有挑戰

作者:張瀞文 / 圖片來源:曾千倚攝

今年開學,國中小學生較去年減少了10萬名,《親子天下》8月28日發表「2016年縣市教育力調查」結果,並且強調,在少子化的今天,每個孩子都不能被放棄,國民教育最大的任務,是教會「每一個」學生,使會考C級的比例減少。

《親子天下》在這次調查中,首度取得各縣市從103年到105年會考各科的C級學生比例,算出各縣市國文、英語、數學3個工具學科的「減C成效」。所謂減C成效,指的是「105年會考C級學生比率,相較於103年C級學生比率,減少多少?」從各縣市的減C大動員中發現,偏鄉與城市在減C這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挑戰。

減C成效最好的,與最困難的,都在偏鄉

調查發現,這次在國英數3科,減C成效最好的是連江(見表一)。連江的勝出有其先天的優勢,包括全縣學生數少,國中小學生總數才七百多人;另一個優勢是,連江的人際關係綿密,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家庭、學校、鄰里等多重的看顧。但連江也用對了方法,連江的學生,從小一開始就全員參加補救教學檢測,縣政府掌握「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況,一有落後就即時協助,落實補救教學。

表一:103-105年國中教育會考國英數C等級人數進步率。連江縣奪三冠。

國文科↓

英文科↓

數學科↓

連江因為孩子少、師生比高,使得孩子得到的關注多。但是並非所有偏鄉的減C都是容易的。攤開3年會考的減C成效,在國英數3科減C都是退步的有3個縣市,都是偏鄉,分別是雲林縣、台東縣、澎湖縣(見表二)。在減C行動上,多數偏鄉的處境是先天不利(孩子的文化刺激、家庭社經都不如都會學生等),加上後天失調(師資流動大、員額不足等),需要挹注有系統、更專業的資源,才有可能建構「每一個孩子都學會」的減C環境。

表二:雲林、台東與澎湖3縣市105年-103年會考C級學生減少比率

宜蘭縣是偏鄉透過制度建立與引用外部資源,建構良好減C環境、翻轉偏鄉學力低落的例子。宜蘭這3年來,一方面以「兩班三組」的方式,推行分組教學,讓後段學生得到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照顧;另一方面積極和均一教育平台合作,使得每個學生都能透過均一的教學,獲得好的教學、個別化的學習。誠致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分享,根據前後測數據顯示,在宜蘭,使用均一的學生的學習成效遠大於沒有使用的。

體質良好的都會區,投對資源用對方法,也能成功減C

而都會區的挑戰是另一種(見表三)。以明星都會區台北市為例,台北市在國文、英語、數學3科C級學生的比例,都是全國平均的一半,理應很難進步。但是攤開這3年的數據,台北市除了在國文科減C成效略幅下降之外,英語與數學的C級學生都是減少的。另一個學生學力本來就不錯的新竹市,這3年一樣在減C有成效。

表三:台北市、新竹市兩明星都會105年C級學生比率,遠低於全國平均,仍然可以成功減C(括號內為減C成效)。

在進步不容易的都會區,仍然可以透過對的資源和方法,幫助孩子學得會,成功減C。台北市從99年就研發了學力檢測系統,至今每年仍投入固定的專業人力與資源在此,透過學力檢測了解學生學習狀態。不只台北,調查排名前10名的苗栗、宜蘭、台中等縣市,都善用學力檢測,掌握問題,提供關鍵解決方案,使減C成效看得見。

「A小孩不是我們教出來的,C小孩才是我們教育的責任。」宜蘭縣課程督學吳明柱憑著這樣的教育哲學,在宜蘭建構了完整的「減C系統」。減C大動員,確保每個孩子有基本學力,是一件漫長而又不容易被看見的基礎工程,卻是少子化的今天,國民教育無法迴避的責任。

【延伸閱讀】

當每年兩萬個孩子,花了九年只學到挫敗……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減C大動員」?

親子間的信任感,打下孩子「學得會」基石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