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雨中痛別!香港《蘋果日報》「被倒下」的媒體啟示錄

創刊26年、當年由富商黎智英創辦的香港《蘋果日報》在6月24日走入歷史,引發全球譁然。隨著黎智英與港蘋高層被捕,歷史會給這份「反中」色彩鮮明的媒體,什麼樣的定位與評價?

今天(24日)凌晨,香港的街頭熙熙攘攘,並不寧靜。

許多港人在街角排起隊來,還有人穿梭在一家又一家巷口的超商中,競相奔找著那印著「港人雨中痛別」斗大標題的最後一份《蘋果日報》。

成立於1995年6月20日的香港蘋果日報,陪讀者走過26個年頭,在6月23日晚上11:59正式隱入歷史。

「港人雨中痛別!」26年香港蘋果日報走入歷史

港蘋停刊有政治勢力介入,不令人意外;但令人意外的則是,過程如此粗暴。

香港壹傳媒集團最近遭逢香港保安局一連串針對性的打擊。保安局凍結壹傳媒底下的相關公司,共約1800萬港元資產,令公司無法順利運作,連一些廠商想主動匯款都無法進行。

接連幾日大動作連續逮捕多位《蘋果日報》的高層,從創辦人黎智英,到17日也接著逮捕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以及總編輯羅偉光。

香港《蘋果日報》原先以為可以堅持發刊到月底,未料在多重打擊下,只得提早結束它的命運。在24日凌晨,搶印100萬份後,匆匆劃下句點。

壹傳媒集團在香港和台灣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台灣《蘋果日報》相對政治立場較為中立,對照之下,香港《蘋果日報》明顯踩在了批判中國政權的立場。

放在短時間內看,《蘋果日報》這一家媒體在香港正式消失,然而拉長時間看,這其實是中國政府強烈回應香港長期以來追求民主的脈絡,也是對2019年「反送中」浪潮的強力反擊。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達志影像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達志影像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達志影像

對中國政府來說,《蘋果日報》不僅僅只是一份報紙而已,而是代表著他們所無法容忍的異見,宛若卡在「眼睛裡的一粒沙」。

關站期限6月23日晚上11:59還沒到,但網站內容已經開始「清零」。此時,香港總部之外應援的群眾在雨中還沒散去,然而,香港喊破喉嚨的民主,媒體寫破紙張的言論自由,已如風捲殘雲。

對威權式的中國政府來說,這點雜音、餘韻,只需要時間的巨輪碾壓,沒多久就會被淡忘。

港人:看著政府荒腔走板卻無力以對

對香港人來說,這大概是像放羊的孩子喊著「狼來了」。只是,這狼每次來都是一群,而且真的每次都帶走一點什麼。

曾經在台灣求學的香港20多歲年輕人說,「《蘋果》這麼大的企業用一條國安法就能把它拉倒,其他比較小規模的香港媒體,像立場新聞或眾新聞很快就會走上同一條路。」

「反正香港愈來愈像大陸了,」他沮喪地說,很多人都移民,他在香港教會中的學校,一班就有七個學生退學。有能力走的人都走了,如果他有能力,「我也想走。」

他批評著香港這幾年情況,就如同溫水煮青蛙,政府打壓反對的聲音、拉下立法會議員、區議員,又有官商勾結。

「連我自己都麻木了,」他說,在香港要當個有思考的人太累了,很多事情「你知道、我知道、他也知道,連菜市場阿姨都知道,」但香港人卻沒有辦法改變,只能看著政府做些荒唐的事情。

最後,他說很羨慕台灣,「至少能說反對的聲音,選出自己喜歡的總統。」

香港蘋果日報大樓前的支持者。達志影像
香港蘋果日報大樓前的支持者。達志影像

香港蘋果日報大樓前的支持者。達志影像

從「勇於挑戰整個江湖」到不復存在

《壹傳媒》一直是非常特別的媒體,在常見的媒體商業模式之中,媒體多數看重與產業、廣告主之間的關係,也在意「第四權」的正義形象,不過壹傳媒相對沒有這些包袱。

它是「羶色腥」鼻祖,曾引發多次港人走上街頭撻伐。但近年,壹傳媒舉起鮮明的反中旗幟、力挺社運,對許多讀者而言,它敢講、敢寫、敢表態,某種程度也為自己塑造出不靠近政黨、不親近名人、不美化企業,與人民站在一起的「勇者形象」。

一位台灣《蘋果日報》採訪單位主管感嘆,「在蘋果不顧一切拚新聞的感覺,有種挑戰整個江湖的爽感!」

當台灣傳統三大報,總以兩大政黨消息做為頭版的時候,《蘋果日報》會選動物園大象林旺病死的新聞做為頭版,會選擇旅美投手王建民的連勝戰績做為頭版,會選擇17米長巨鯨漂浮海港的身影做為頭版,這種親近讀者的風格,也確實在香港與台灣得到產業之冠的銷售數字。

曾任職台灣《蘋果日報》新聞編輯的媒體人表示,《蘋果日報》帶動了庶民形態的新聞表達方式,例如文章用語追求白話,論述要說故事的節奏,標題要求具體具象、一看就懂,重視圖片價值,透過漫畫式圖像重現新聞現場,「這些確實深入人心,並且大力攪動僵固已久的新聞內容產業。」

但一體兩面的是,為了追求讀者目光,窮盡「羶色腥」與「醜化揶揄」的「媚眾」技法,同樣受到「文人式報業」的大力抨擊。

台灣紙本蘋果日報已走入歷史。陳心慈攝
台灣紙本蘋果日報已走入歷史。陳心慈攝

台灣紙本蘋果日報已走入歷史。陳心慈攝

香港蘋果走了,台灣蘋果勉力支撐,其他媒體呢?

不只面對香港《蘋果日報》收掉,台灣《蘋果日報》也早已因數位環境的衝擊,而面臨許多困境。

《壹週刊》先收掉紙本、再來連網站都收掉,《蘋果日報》則是先嘗試走線上訂閱,未料卻流失大批讀者,再次打掉收費牆試圖拉回流量,仍虧損連連。

已在今年5月18日紙本停刊、只留新聞網的台灣《蘋果日報》,不得已進行人員縮編,迄今仍艱難地在媒體圈保有一席位置。

數位時代浪潮來臨,媒體這一角色也面臨許多困境,流量遭到社群媒體、網路巨頭的蠶食鯨吞。雖然已經有國家如澳洲、歐盟開始要求網路巨頭需要對「媒體付費」一事磋商,但未來媒體和網路平台的關係仍難分難捨。

香港《蘋果》因國家力量而倒下,台灣《蘋果》會不會因為網路社群巨獸如Facebook、Google而倒下?

倒下的原因可能不同,但都代表了某些資訊管道與立場價值的消滅。身在台灣的我們,也需要更多媒體反省。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更多相關新聞
「捨不得跟讀者說再見!」 蘋果「最終日」全紀錄
香港蘋果被迫停刊 拜登發聲:悲傷的一天
100萬份《蘋果日報》全數售罄 創香港報章單日銷售紀錄
港蘋果停刊 蔡英文憂慮香港自由民主
國際關切香港蘋果日報停刊 中國:反對干涉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