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面面俱到卻力不從心!《經濟學人》談馬克宏的「歐洲夢」:其他歐洲盟友不願買單
俄羅斯去年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前夕,法國總統馬克宏緊急展開穿梭外交,分別會見俄、烏領導人,試圖緩解兩國緊張局勢。最終他雖未能阻止戰事爆發,但法國渴望躋升外交大國、掌握全球事務主導權的野心,卻已昭然若揭。《經濟學人》近日指出,馬克宏想要打造一個更強大歐洲的願景正在實現,但盟友們對他的策略及目標顯然不太買單,特別在安全防衛方面。
法國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北約)的核心成員、歐盟(EU)唯一核武國家、唯一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第二大經濟體(僅次德國),向來是歐陸最具全球野心的國家,經常自允為歐陸強國代表,積極爭取全球事務的主導權。
2022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58.54%的得票率,擊敗極右派女將勒潘(Marine Le Pen),成為20年來法國首位贏得連任的總統。身為典型「歐洲主義者」的他,長年致力推動歐洲(歐盟、歐元區)一體化,以及強化北約功能,在確定勝選之後,更被視作影響歐洲乃至全球未來政經發展的關鍵角色。
France is a “strong ally stretched thin,” @MichaelShurkin tells @TheEconomist.
Paris hums with ideas, @TheEconomist explains, such as preserving biodiversity, improving food security, and curbing extremism online. Overstretch beckons. Read more: https://t.co/SC6PAVdOFE— Atlantic Council (@AtlanticCouncil) March 9, 2023
單極體系時代已結束,加強國家主權是解方
每次談到當前全球體系時,馬克宏經常提起所謂的「大巨變」(grand bouleversement)概念,即冷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支離破碎的國際秩序,以及全新一輪的大國博弈。對此,馬克宏認為,強化國家主權、加強各國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是面對上述轉變的最佳因應之道。
俄烏戰爭的爆發證明馬克宏的世界觀是對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馬克宏2017年在法國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提出「歐洲主權」(European sovereignty)概念時,外界認為那僅是個高尚的抽象概念。但當俄軍入侵烏克蘭之後,歐洲不再只是談論規則、貿易與和平,他們逐漸重視「戰略自主」,開始談論槍枝、自治和權力。
對此,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的萊特(Georgina Wright)直言,「歐洲人的對話很少聽起來如此『法國』。」
法國總統馬克宏。(美聯社)
對北約態度備受質疑
馬克宏的地緣政治觀雖然看似受歡迎,但實際做法卻不被其他歐洲國家買單。2月17日,他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上向歐洲各國喊話,表示應針對歐洲大陸未來的防空系統進行會談,並提出要討論法國核威懾在「歐洲層面」的效果。
許多歐洲國家對他的提議持保留態度,並稱唯有北約——尤其是主導該軍事同盟的美國——才能確保其安全。即使是不惜打破二戰以來軍事傳統、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的德國,也不願意在沒有美國掩護的情況下,做出重大的國防政策改變,它仍然選擇繼續向美國購入武器。
馬克宏2019年接受《經濟學人》專訪時,曾直言不諱稱「北約已瀕臨腦死」,呼籲歐洲各國趕快覺醒,因為美國已對歐洲棄之不顧。然而隨著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改變,馬克宏對北約立場也開始轉向,不僅派遣法國軍隊加強北約東翼駐軍,更頻繁地談論歐洲在北約扮演的角色。
儘管如此,不少北約成員仍對法國立場抱持懷疑。《經濟學人》表示,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的一體化軍事指揮體系,直至2009年才重返。爾後巴黎雖然對北約態度熱情,並提供額外資金,但它對聯盟的忠誠度仍受到其他成員國質疑。法國前北約官員格蘭德(Camille Grand)說,「我們現在談論北約時,仍舊稱其為『他們』而非『我們』。」
2022年6月16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基輔共同召開記者會。(美聯社)
渴望面面俱到,卻換來力不從心
《經濟學人》認為,法國一邊說要建立「歐洲主權」,一邊又想兼顧法國國家利益,這只會造成更大壓力,並且惹惱歐洲盟友。對馬克宏來說,試圖說服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不要開戰,能表明歐洲在全球事務上具有影響力,但對長年擔憂普京擴張主義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來說,這僅代表馬克宏沒有為他們的處境發聲。
《經濟學人》直言,這種緊張關係「幾乎無法克服」。「既要與俄羅斯或中國等國進行特別對話,又要充當歐洲的支點,建立共識並權衡各國力量,這非常困難,」法國國會議員哈達德(Benjamin Haddad)表示,企圖同時抓住兩件事會導致令人抓狂的模稜兩可。
另外,《經濟學人》認為,馬克宏提議建立的「歐洲政治共同體」(EPC)框架內容過於龐雜,難以面面俱到。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索爾金(Michael Shurkin)表示,在外交上,法國是一個「力不從心的強大盟友」。
2023年2月,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展開訪歐之旅,與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蕭爾茨會面。(美聯社)
馬克宏行事風格強烈
馬克宏個人行事風格強烈,則是讓問題更惡化的原因之一。「他總是有太多想法,」一位歐洲外交官告訴《經濟學人》,「所以很難讓其中任何一個堅持下去。」巴黎戰略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的戴爾特(Bruno Tertrais)表示,馬克宏會傾聽各種意見,但從不仰賴任何一個,「馬克宏的首席外交顧問是他自己。」
「他的行事風格是全力以赴、永不放棄、竭盡全力並承擔風險,」《經濟學人》引述馬克宏一位助理的說法指出,他永遠不會接受法國只是一個中型國家,因為他堅信,如果沒有影響力、向世界敞開、與眾人高談雄心壯志,法國就不能成為它自己。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