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岸心語,氤氳在洞庭湖小鎮/余可學
余可學
晨曦初露,我和朋友乘坐21路公車,沿著湖濱大道,在棠溪人家拐彎進去,不足百米,便有一顆鑲嵌在千畝湖桂冠上的璀璨明珠,那就是生態農莊的洞庭湖茶韻小鎮。
走進小鎮,一泓山泉小溪,在澄澈明亮的鵝卵石上緩緩流淌著,一聲聲泉水叮咚的空穀清音悠揚悅耳。在潺潺溪流的低畦地,有一塊收割後只留下一茬茬禾粧的稻田。一群小麻雀盤旋在稻田上空,忽而又俯衝而下,覓食其間。
邁過一道道田埂,只見一架古老的紡車橫臥在村長家的禾場上。還有石磨、石盤、碾穀子用的麻石滾,揚稻子用的木制風車,用於灌溉農田的水車,耕耘土地的鐵犁耙。這些展現千年農耕文化的老物件,這些被時代洪流所淹沒的五大農具,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小鎮的禾場上,躺在金色的陽光下,躺在歷史的長河中,躺在我塵封的記憶裏。
而我身後,則是錯落有致,用茅草搭建的農舍,草木清香的炊煙在屋頂上空嫋嫋升起。屋旁的田園瓜果,碧綠的大白菜,紅心蘿蔔,番茄,馬鈴薯,以及對面山上的綠茶,一壟壟青蔥葳蕤,一行行如詩繾綣。儘管已是初冬季節,那攀爬在藩籬上的藤蔓野花,依舊開得鮮妍嫩綠,開得玉葉娉婷,繽紛多姿。
穿過幽幽竹林小徑,頭角崢嶸的白色牆垛,鱗次櫛比的燕子瓦片,長條青石鋪就的窄窄街道,木棒支起的店鋪盡收眼底。
店鋪裏既有清朝的銅錢,民國的長衫,又有舊時的草鞋,斗笠,蓑衣,簸箕,竹蔑篩子,金絲紅線的貓眼娃娃鞋。還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黑白電視機,電晶體二波段收音機,老式腳踏縫紉機,等等。目睹一件件沉睡在歲月裏的老物品,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
向晚時分,月色的清輝灑滿庭院,我們端坐在八角桌前,品嘗著唇齒留香的君山銀針,觀賞著不遠處星星點點的洞庭漁火。
一位手持竹銅煙斗,掛著煙袋的老農告訴我,這裏原本是一個荒涼的小山村,經濟十分落後。有錢人家都陸陸續續搬走了,只有熱愛這片土地的純樸村民才選擇留下來。村民們一直使用古老的農具耕種土地,雖然現代化機械十分發達,但這裏依然保持著原始的風貌,保持著傳統的生產方式,這裏的家禽家畜,都是山上散養的。尤其是湖裏的魚兒,都是靠吞食湖底豐茂的水草長大,因此,味道非常鮮美。每逢週末或節假日,會有很多遊客前來體驗生活,或搶購當地的土特產和新鮮農產品。
隨著觀光旅遊業的飛速發展,不少商家前來投資興業,餐飲,超市,娛樂場所,燒烤店陸續落戶小鎮。
小鎮的夏天,有蛙鼓蟲鳴聲從山溝田野傳來。秋天,有流熒撲飛的青草地。冬天,有小鳥啾啾的樟樹林。春天,有扭著秧歌的大叔大媽。小鎮各條岔路口,還添設了卡通人物塑像。讓古典美和現代美高度融合,這些美麗的風景線,引得無數遊客舉起相機,拍照留念。
昔日荒涼的小山村,憑藉著天然的地理環境,依託著黨的惠農政策,成功地實現了產業轉行,華麗轉身。
今日的小鎮,同時也成為了網紅打卡開直播的明星會所。一縷縷流嵐霧靄般的湖岸心語,氤氳在茶韻飄香的洞庭湖小鎮。洞庭湖小鎮如一顆耀眼的新星,在南嶽大地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