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蚊新趨勢美環保署「以蚊攻蚊」

最新研究發現,身上帶有沃巴赫氏菌(wolbachia)的蚊子,能降低茲卡病毒的傳染力。(photo by 達志影像/路透社)

【台灣醒報記者林亞萱、黃俊翔綜合報導】蚊子常叮得人渾身發癢,半夜還會在耳邊嗡嗡叫,又有傳播登革熱的風險,令人困擾不已。2015起南美洲爆發嚴重的茲卡病毒疫情,茲卡病毒藉由蚊子叮咬傳播,孕婦感染易生出小頭畸形的新生兒,造成全球恐慌。蚊媒疾病因此引起關注,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但國內研究蚊子的專家長榮大學客座教授陳錦生受訪時表示,「以蚊攻蚊」仍有其難處。

美國環保署(EPA)10日首次批准科學家使用一種帶有細菌的「殺手」白線斑蚊。它們可以作為生物殺蟲劑,消滅大量的野生白線斑蚊。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都是傳播登革熱和茲卡病毒的主要病媒蚊,減少蚊蟲數量,能有效阻隔疾病傳播。

據《新聞周刊》報導,這種「殺手」蚊子由實驗室飼養,而且攜帶一種無害的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 pipientis)。它們全是雄性,不會叮人,當它們與野生雌性蚊子交配後,因為沃爾巴克氏菌的影響,受精卵將不會孵化。隨著越來越多帶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蚊子被釋放到野外,與野生雌蚊繁殖,野生白線斑蚊數量將逐漸減少。

肯塔基大學昆蟲學家史蒂芬•多布森表示:這種「殺手」蚊子只會抑制同種的白線斑蚊繁殖,對於其他昆蟲,包含不同品種的蚊子,將不會受到傷害。

根據《自然》雜誌官網報導,不只美國在培育攜帶細菌的「殺手」白線斑蚊。茲卡病毒的重災區,巴西也正廣泛試驗一種基因改造的埃及斑蚊。當改良後的雄蚊與野生雌蟲交配時,致死基因將傳給他們的後代。「以蚊攻蚊」策略因為屬於非化學性除蟲方法,近年逐漸受到重視。中國廣州也有一座「殺手蚊子工廠」每周放出500萬隻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計畫讓病媒蚊絕子絕孫。

然而,根據長榮大學客座教授陳錦生表示,目前越南實行結果宣告失敗,由於感染量還是太大,無法抑制蚊子的繁衍,此項作法在仍試驗階段。談到兩點實行困難處,一,是無法確認野外雌蚊的基數有多大,因此無法得知須放置多少雄蚊來匹配,二,是須建立一個蚊子培育工廠,而且在養殖過程須分離大數量公母蚊,這是一項大工程。

陳錦生也提到台灣是否有跟進的做法,由於白線斑蚊是外來種,進出口不易,且對生態影響也是未知數,而蚊子培育工廠須投入大量資源,在沒有政府支持下困難度很高,也有待觀望,呼籲民眾最實在的辦法是動手清除家中的積水,減少病媒蚊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