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能開發-父母學習放手 孩子學會自主

工商時報【本報訊】 今天的課程是要去大安森林公園找陌生人玩遊戲。宥辰一聽到,立刻「什麼?」、「真的假的,今天是要去教室外面玩?」他簡直樂呆了,講話的聲音,完全高上八度,……直到要步出門口,打開鞋櫃的那一剎那。 「我們不帶家長去嗎?」 像這種「原本要出門的興奮一下子全不見了,語氣透露著擔心,好像少了家長跟出門,自己連呼吸都有困難」的情況並不誇張……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孩子身邊就像有一個隱形防護罩,一切的危機跟嘗試都被阻隔在外,平常孩子感受不到真實事件發生的自然結果,缺少自主機會,一切都有一個人在旁邊嘮嘮叨叨,管東管西;然後突然有一天,孩子可以離開保護罩探索真實與新鮮了,這可真是一個天大的禮物,從天而降。 不過,當真要拆開禮物,除了興奮,還真有點膽怯,他們膽怯的是,究竟這個禮物該不該拆?過去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情,萬一裡面是一個炸彈,那怎麼辦?或是什麼噁心的東西!遇到第一次發生的問題,不安跟緊張、需要別人幫忙的念頭快速浮現腦袋,這似乎是每個人遇到緊張焦慮時,都會有的反應。這樣的狀態愈多,也表示孩子的自主機會太少,缺乏生活經驗,因此當機會來臨時,孩子雖然感到快樂,但是很快又會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解決接下來將發生的問題。 遇到這類型的孩子,建議爸爸媽媽可以…… 一、多讓孩子擁有生活自主嘗試機會。 例如:自己收書包、吃完飯自己收碗盤、自己洗碗。給孩子多一點打理生活的機會跟時間,甚至故意把問題丟給孩子,例如:爸爸媽媽突然口好渴、腳好酸,怎麼辦?讓孩子試著解決問題,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變多了,孩子的獨立性也變高了。提醒爸爸媽媽,在開放孩子自主經驗的同時,請不要一直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讓孩子學著用自己的角度與頭腦來思辨問題的對錯,來判斷焦點的拿捏、問題的衡量。如果不管孩子怎麼做,都得經過家長的頭腦來判斷好壞,孩子無法學會自主。 二、開放孩子的真實生活經驗。 事件發生當下,可以提醒孩子等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但請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好比當孩子在椅子上扭來扭去,眼看手上的布丁就要打翻了,爸爸媽媽可以提醒孩子:你一直扭來扭去沒有坐好吃,我擔心等一下布丁就會翻倒了。但請不要直接移動孩子布丁的位子,或是幫他把椅子拉遠一點。就坐著看孩子打翻布丁,並教他如何承受後果,怎麼為自己解決。 (摘自本書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