濾泡性淋巴瘤不恐慌!觀察搭配治療助控制病況

濾泡性淋巴瘤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種,因B細胞淋巴球病變而導致,好發於45至65歲。在所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類型中,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占20%-30%,其腫瘤成長進程緩慢,屬於低惡性度淋巴瘤,在醫界一致認同「長期觀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臺北癌症中心院長李冠德指出,初期濾泡性淋巴瘤症狀不明顯,到了中晚期,頸部、腋下、腹部等部位都會出現淋巴結腫大。此外,容易疲勞、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發燒、盜汗和體重減輕,甚至包含因淋巴腫大而壓迫到其他器官所產生的疼痛,都是淋巴瘤可能導致的症狀。

然而,等到這些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是癌症第三期。李冠德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醫界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皆以「出現症狀才治療」為原則,但患者仍應時常「自摸」,隨時注意是否有淋巴結腫大的問題。此外,也有部分的淋巴瘤會出現在看不見的地方,因此建議患者如果有不明原因發燒、盜汗和體重減輕時,要進行電腦斷層或全身正子掃描,才能準確掌控病況。

依據濾泡性淋巴瘤國際治療指引,李冠德醫師說明,全世界標準的第一線治療都是以化學治療為主,多數的患者在接受化療之下,10年的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不過仍有1至2成的患者預後較差,在2年內腫瘤會復發,有此情況的患者都會建議接受CD20單株抗體標靶治療,50%患者的腫瘤可藉此得到長期控制,同時也能降低死亡風險。

縱使如此,對於部分的淋巴瘤患者,健保並不給付CD20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對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李醫師補充,目前已有食藥署認證與核可之CD20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的生物相似性藥品,與原廠藥的化學活性與分析皆相同,且藥價只需原廠藥的7成左右,可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生物相似性藥品在歐美國家行之多年,除了可以幫助患者醫療近用外,同時也可以節省整體醫療健保的負擔。

李冠德醫師最後呼籲,雖然近期疫情趨緩,濾泡性淋巴瘤患者仍不可大意,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外,同時建議患者應配合指揮中心政策,接種Covid-19疫苗,特別提醒要注意倘若正在使用CD20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的患者,記得要間隔一個月以後才能施打Covid-19疫苗,施打前也請與主治醫師討論。同時,如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瘤的患者也不用太過恐慌,以目前的治療,9成以上的患者都可以有超過10年的存活期,只要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切勿尋求偏方,便能與疾病共存。

更多良醫文章
「汗皰疹」不是汗引起的!台灣超多人都有,中醫師:「這4類食物」別再吃,去痰濕
腹部脂肪是百病根源!每天3分鐘瘦小腹,幫助身體做內臟大清掃的4個最佳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