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工廠》東亞第一!超強維修動線

想像1930年代,火車緩緩駛進北廠,先在組立工場停靠,天車將蒸汽火車的心臟────鍋爐吊運至後方鍋爐工場修補,車輪等零件由工人拆卸至機器工場檢查,車廂移至客車工場整備,最後進行塗裝,整個分工流程,一氣呵成。「北廠真正的價值,在於保留火車維修的動線,」鐵道專家洪致文說。造訪北廠,不妨透過建築與建材,學看日據時代最先進火車工廠的實用之美。

組立工場

台灣最早!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

這裡是火車進出廠拆卸、組裝,以及工人和機具的集散地,還要容納能吊載40公噸貨物的天車。設計當初,特別留意通風、採光及挑高,如今走進相當於七層樓高的廠房,依然會為其簡潔有力的建築結構,和大片窗框的流動光影所感動。

此外,這裡也是日據時期軍事交通的機要建築,須考量防震與防火。漢珍總編輯黃智偉特別指出,921大地震後,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一躍成為房市強打的建築主流,其實在1930年代建成的北廠,以組立工場為首的建築群,就是台灣最早的SRC建築。

日據時期的建築精密結實,組立工場使用80多年後,仍然得到老員工林連福的讚賞。他在北廠工作近半世紀,常要爬上屋頂修繕天車,他笑說相較於光復後興建的廠房,組立工場除了邊牆偶爾需要補實,屋頂可從來沒漏過水!

檜木地板

以軟克剛!吸音吸震的罕見工法

在北廠,別只顧著抬頭看挑高空間,腳下同樣藏有巧思。以柴電工場的「檜木地板」為例,是將檜木浸油之後,把木樁打入建築地面裡,再用瀝青填補縫隙形成軟質木地磚。

北廠老員工林連福歸結數十年使用的心得,認為這項傳統工法不只防滑,還可降低搬動重物時的噪音,也比磚瓦等材質吸收更多重物落地時的震動與油漬,可惜因歷年淹水和年代久遠,部分已毀損。

「北廠『東洋第一』的美名,鑿因早年建成的火車工廠,空間規畫各有限制,北廠占地利之便,規畫在先,在1930年代絕對稱得上先進!」國立台灣博物館規畫師凌宗魁分析,建築工法也值得一看。

員工浴室

節能巧思!鍋爐餘熱燒洗澡水

北廠最熱門的拍照人氣景點,非員工浴室莫屬。1935年園區落成即存在,是北廠裡最早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建築。往昔日式大澡堂,不僅是當今台灣難得一見的景觀,讓工人們下班來此沖個澡,也蘊含體恤勞工心意。

前廠長陳武昌形容,早年工人修理蒸汽火車,閩南語常形容是「修理火車,面黑黑」。北廠設計者速水和彥早在規畫時便想到這點,因此在主工廠周邊的廠區,事先切分員工澡堂與食堂的位置,照顧勞工的民生面。熱水供應也藏有節能巧思,藉供應全廠動力的鍋爐餘熱為浴池洗澡水加溫。

穿過側翼更衣室、淋浴區走進浴場,挑高拱型的大片窗戶、洗石子質材,明亮舒敞,雖無華麗裝潢,經八十餘年仍歷久彌新。北廠老員工黃錫喜和林連福坐在圓形浴池台階笑談當年:「北廠全盛時期有上千人輪流進入浴場,當時師徒制觀念深,老師傅洗完才換年輕人洗。」有時徒弟還要幫忙擦背,下班前有30分鐘可淋浴的福利政策,一直延續到2013年北廠遷址到桃園富岡後才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