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商圈為何開始沒落?老店拚輸宅經濟,交通反成最大致命傷

交通樞紐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周邊往往聚集人潮,商業行為頻繁而形成商圈。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經濟型態轉變,許多商圈逐漸沒落,其中又以火車站周邊商圈最明顯,過往熙來攘往的逛街人潮,如今店家外頭門可羅雀。究竟火車站商圈為何沒落?未來是否復甦,甚至醞釀更深厚的發展潛能呢?

人潮不再集散,都會區車站商圈漸蕭條

臉書社團《台中城Taichung》曾分享1970年代的台中火車站照片,當時Sony仍稱「新力牌」,街上店家種類琳瑯滿目,鈴木機車、精工錶、可口可樂等等,招牌林立且人潮絡繹不絕,好不繁華;如今的台中火車站商圈雖然還有數十年老店亮燈迎客,但人潮稀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台北火車站後站商圈同樣面臨類似窘況。後站商圈原本是飾品、皮件、南北貨的商品批發集散地,每到節慶總有大量採購人潮,近年生意卻大不如前,即便北市府協助尋找定位,目前看來效益有限,商圈業者只能自力救濟。

南部的高雄火車站商圈也逐漸冷清,臉書粉絲專頁《高雄點 Kaohsiung》也發文坦言,過去高雄車站是往來高雄的唯一樞紐,如今捷運、高鐵通車後,在地人、觀光客不一定選擇高雄車站進出,人潮自然分散。

不僅都會區的火車站商圈面臨經營挑戰,近年來以新竹科學園區為軸心高度發展的新竹市,火車站商圈的店面招租廣告也多不勝數,生意逐漸蕭條,當地議員發現站前商圈屬舊城區,道路條件不佳,應嘗試辦理封街徒步,增加安全性才能吸引人潮。

取自林智堅FB。
取自林智堅FB。

宅經濟改變消費模式,出門購物已過時

究竟火車站商圈沒落的主因為何?商研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傅中原曾投書媒體,他舉台北火車站後站商圈為例,近年因經濟不景氣、勞動政策趨嚴、商業重心移轉至東區,後站商圈已非年輕人逛街購物的首選。

但傅中原認為,電商造就的「宅經濟」的影響更大,跨境網路購物才是壓垮這些傳統業者的主因,不僅價格更優惠,送貨到府的服務也貼近消費者需求。

此外,傅中原觀察發現,後站商圈因為車站遷移、第二代接班斷層、經營模式未能符合年輕人期待,當地店家於是自動自發籌組商圈發展協會,舉辦封街購物節等行銷策略,盼吸引人潮回流。

另一方面,交通問題也一直困擾許多商圈。高雄市政府曾召開公聽會,邀集各大商圈代表,聽取在地意見,許多商圈代表都點出停車空間不足或是周邊道路未完成,只要易達性不足,就會降低消費者上門的意願。

商圈發展要有領頭羊,高雄力推「表參道計畫」

活化商圈不僅業者苦思,也成了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台北市產發局長林崇傑曾以《巷弄經濟學》一書為主題撰文指出,帶動商圈發展的關鍵,首先是有遠見、懷抱企圖心的企業主,或是深植於地元的在地企業,因為這種企業能夠扮演引領風向或錨定地方資源發展的旗艦角色。

此外,工作、生活、運營於在地商圈的職人們,也是造就地區城市風格的關鍵。林崇傑特別提出「匠人共同體」的概念,不僅仰賴創新世代力挺,政府也要給予必要支持,但絕非傳統的稅賦手段或獎勵措施,而是針對巷弄商圈的經濟發展,建立有效的機制與體系。

取自陳其邁FB
取自陳其邁FB

高雄市長陳其邁上任後,為加速實現「表參道計畫」,積極推動高雄鐵路地下化、火車站周邊高架橋拆除,分布在鐵道兩側的八大商圈,因為有不同的魅力與產品差異性,藉由串連商圈特色、結合交通、都市規劃及消費空間環境改造,打造高雄生活圈,提升商圈經營能量,共創火車站周邊發展,計畫完成後預計帶來百億元產值及上千個就業機會。

都更注活水?火車站商圈仍具發展潛能

其實,現今火車站商圈看似沒落,在房地產業者眼中,仍具有發展潛能。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曾受訪指出,各地站前商圈是交通樞紐,通勤人潮多,也是最早發展的主力商圈,交通優勢加上大型商辦林立,仍有一定影響力。

她強調,火車站商圈有許多都更案,包括台北基泰忠孝大樓、台中站前舊遠百和金園大樓等,高雄客運還在站前投入總銷約42億元的住辦租更案,可望為站前商圈帶來新貌。

往返的旅人或許不再駐足火車站商圈,但長久以來的經濟發展,為商圈奠定良好商業基礎。新世代在新時代活躍著,老舊事物一眨眼就隨著時間洪流消逝,帶動城市發展的地方政府更該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在這個困難的時間,找出新舊交融的商業契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西門町「黃金柱」曾月租20萬!120年千億商圈遭房東租金扼殺?
一條路59間店求租!民生社區業者「逐租金換店」求生存
房價漲幅七都之冠!台中靠什麼成為島內移居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