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面子 不能輸韓國?

作者:on.cc東網-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本屆經典賽,台灣代表隊連續敗給以色列和荷蘭後,在第三場對上韓國的比賽之前,部分媒體報導偏重在,和韓國之爭是面子問題,絕對不能輸給韓國。

(美聯社圖片)
(美聯社圖片)

這種心態,某種程度上就好像一個班級上的學生,原本有兩個學生的成績都在中上,甚至偶爾可以擠進前三。然而,突然有一天,這兩位同學卻掉到得爭倒數第二名時,其中一個人只想著不要變成最後一名就好。

只要不輸給韓國就好嗎?只要贏國韓國,只要不要墊底,或是韓國比我們慘,台灣棒球的困境就解決了嗎?在經典賽上連輸或名次崩盤下滑的困境就能無視了嗎?

還記得韓國先台灣而輸給以色列和荷蘭時,台灣的某些球評乃至媒體,對韓國的失敗的酸言酸語嗎?結果台灣比韓國還慘時,媒體又是作何處理?

雖說國家隊本來就會充斥不理性的愛國主義情緒,但是,如果掌握媒體發言權的人或組織也都只能以不理性的狂熱情緒發言、引導風向,除了累積個人的聲望外,對於改善問題到底有何幫助?

為什麼越來越多旅外選手不願意回台為國家賽效力?為什麼以色列國家代表隊可以有那麼多打過大聯盟的選手參加?為什麼每一次的比賽失利,檢討的永遠是球場上的球技或戰術應用錯誤?

二十年來,荷蘭與澳洲的棒球越來越強大,就連以色列都找到了讓國家代表隊便強大的方法,為什麼我們明知道台灣棒球的問題,始終無法從更根本的結構面進行解決?為什麼某些人仍然能牢牢掌握棒球資源的分配權與話語權?

如果台灣社會還有一大群人無法理性思考、面對棒球乃至其他球類比賽的困境,繼續用掩耳盜鈴的方式思考,那麼曾經是台灣國球的棒球,只怕會繼續在谷底徘徊。

某種程度上來說,台灣的棒球在世界棒球排名上的殞落,就是台灣社會近二十年來的發展困境的象徵。毀掉台灣棒球的不是人才的缺乏,而是制度的老舊破敗乃至放任權勢者任意胡為,所以當台灣培養的棒球選手出國去之後,在日本職棒在大聯盟發光發熱,但如果留在台灣,或是打台灣的國家隊,常常就被某一場比賽的戰術應用給毀掉了。

同樣的道理,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如果留在台灣只能承受低薪血汗過勞,年輕一點還要承受草莓族與沒有中國年輕人的狼性等各種汙名,然而,出國去找出路,卻被許多國家的企業主視為優秀人才,便宜耐操好用又盡職,且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者,所在多有。

如果我們繼續停留在「只要不輸給韓國就好」、「為了面子問題一定要打贏韓國」、輸球都是因為「某一局的裁判判決爭議」或是「選手關鍵時刻失常」這種檢討方式,這種思考模式,那麼台灣的棒球只怕會讓更多人轉身離去。

台灣的棒球困境和產業發展困境基本一樣,不再缺乏人才,而是人才無法得到良好制度的保護乃至栽培,反而得為了無法修改的爛制度賠上自己的職涯。

如果說賠上職涯能夠換得好結果也就罷了,偏偏已經不是那種關鍵時刻犧牲就能扭轉乾坤的時刻,而是早已全面敗退,偶爾才能出現一下彷彿可以扭轉乾坤但還是輸掉的狀況,而我們還繼續用過往的榮耀蒙騙自己,不願承認今不如昔,無力剷除惡質結構造成的傷害,繼續活在某種不切實際的悲憤與阿Q式精神勝利法(贏過韓國就好,只輸荷蘭一分已經比韓國好)。

更多東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