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300元,入獄3個月?無家者與犯罪的距離

囚犯、嫌疑犯、犯罪、手銬(圖片來源:iStockphoto)
示意圖:Getty image

作者/獨立評論

文/Allison艾厲森

本篇內容是關於《犯罪是怎麼煉成的?》15場系列活動的記錄,第11場活動於2019年8月1日在台北的「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舉辦,題目為「為了300元,入獄3個月?無家者與犯罪的距離」,邀請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的社工李佳庭、曾是無家者的小江,以及法律扶助基金會的邱榮英律師,談論貧窮與犯罪的關聯,並希望大家對無家者議題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

▎為了300元觸法的小江:根本不知道這是犯罪

「為了300元,入獄3個月」是發生在小江身上的真實故事。曾經因為家中變故而淪落街頭的他,透過其他遊民介紹一個辦門號賺錢的門路,當時他沒有多想這可能是詐騙,只想著可以拿這一點錢去找工作,結果因此吃上官司,被視為詐欺共犯,判處3個月刑期(可易科罰金),不但繳了3萬多元的罰金,還因為入獄喪失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機會。

芒草心的社工李佳庭說這樣的例子在他們的服務對象裡「超多」,「當你完全沒有下一頓飯、也不知道下一個工作和錢在哪裡的時候,300元這筆錢在我們眼裡看起來很小,對他們來說卻是很重要的一筆錢。」而嚐到甜頭的街友也會「食好鬥相報」告訴其他人,加上他們的學經歷普遍不高,沒有警覺意識到「這是犯罪」,許多街友都因為這樣而觸法。

街友被詐騙集團當作人頭戶之後,還有一個很常見的情況。由於被當人頭戶而涉及許多案件,但因為他們居無定所,收不到法院文書的傳喚通知而未到案說明,接著就變成通緝犯,等到警方在地區盤查時發現他是通緝犯,才逮捕歸案;而目睹民眾也會對街友留下可怕的負面印象,以為他們做了什麼嚴重的犯罪行為。

▎知識就是力量!懂不懂法律,差很大

邱榮英律師接著小江的案例做了回應,一般人對司法的用字和權責歸屬比較陌生,例如小江說他在出庭時提出質疑:「判決書寫我『明知他們是詐騙集團』,為什麼他們可以說我『明知』?我問法官,但他都沒有給我解釋。」邱榮英在此解釋「明知」在法律上的定義就是「故意」,跟「過失」做區別,小江的行為在法律上的判定一定是明知,且因為法庭審理時間短暫,建議他不要將時間花在跟法官爭辯名詞,而是專注在更重要的事實抗辯上。

「以小江的案子來說,如果當時他有申請法扶,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了。」邱榮英認為,有沒有律師協助、懂跟不懂法律,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很多。她也陸續分享了幾個和貧窮相關的犯罪案件,呼籲大家要善用各種求助管道,例如法律扶助、社會局找社工、社會上的慈善團體或愛心組織,不要輕言放棄人生,只要肯努力自助,自然會吸引他人相助,找到未來希望。

律師充滿正能量的呼籲,也是一般大眾普遍同意的認知。然而在進一步了解無家者的處境和樣態之後,我想,要求街友一開始就「懂得」如何求助是件太理想化的事,但我們仍然可以藉由這些累積的知識幫助他人。

▎無家者的高風險處境

要進一步了解街友的樣態,李佳庭說出她服務過的經驗,有難以找到穩定工作的更生人、沒有家庭承擔照顧的身心障礙者、老人,其中有些疑似有精神障礙症狀的人,例如出現喃喃自語、幻聽幻覺情形,但因為沒有自傷傷人行為,不會被強制送醫,也沒有人陪同就醫,因此不會有精神障礙的醫學鑑定證明,無法獲得體制內的補助幫忙。

而台北市更有6成街友都是來自外地,因為戶籍地的緣故,這些身心障礙人士無法在台北領到相關補助。即使是有領到補助的身心障礙街友,一個月幾千元的補助也無法讓他們找到可以安居的住所。而許多是跟家人關係疏離、斷裂,或是知道家人生活也很拮据而不願打擾,讓他們選擇在街頭流浪。

其中年輕的無家者最難得到社會大眾的同情,覺得他們好手好腳為什麼不去工作?但事實上若在沒有手機和錢的情況下,要他們踏出第一步去找工作是非常困難的。而得不到幫助的他們,就更容易被詐騙集團吸引,為了一點小錢去辦人頭帳戶,進而陷入像小江那樣的案件。

除了被捲入詐騙案件以外,露宿街頭或公園的無家者也經常會遭受到暴力對待,但他們通常對自己的權利意識沒有那麼高,遇事習慣隱忍,被打之後不一定會去報警。例如像先前發生過青少年對街友施暴的行為,也是因為青少年自己將影片上網公開,引起網友公憤,事情才曝光上了媒體版面,但這類街友被傷害的事例還有非常多,只是一般社會大眾看不到。

▎為了生計而做的選擇,除了犯罪、還有信仰

無家者孤身一人又急需用錢的身家背景,成為詐騙集團尋找共犯的最好對象,而除了像小江這樣不小心被捲入犯罪案件的人以外,也有人是因為真的在社會無法生存,而自己選擇犯罪去吃免錢牢飯。

其中一位觀眾詢問了街友的信仰問題,現場的小江回答他沒有信仰,而李佳庭分享了她觀察服務對象的狀況,因為台灣的民間救助體系有很多都集中在宗教,例如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會,或是南部比較多集中在佛道教的宮廟,有人因為接受這些宗教團體的幫助,信仰也在耳濡目染下產生。

她也提起一個服務對象的有趣經歷,為了殺時間,他在教會裡面數佛珠,而到廟裡領便當時,他又跟人聊起耶穌的話題,「對他來說他什麼信仰都可以,只要你可以幫助我,我都信仰你」。

「這講起來其實有一點傷心,我們很多服務對象是愛國同心會,因為活動會徵司機、走路工,就有工作機會、有錢,也不會因為這些人有前科就不錄用他們。」李佳庭感嘆的說,她還舉了服務對象去了反同教會之後帶回許多反同資訊的例子,都對社工們的價值信仰產生衝擊。

那些我們以為人人都可以自由選擇的價值理念或生活方式,在某些人的境遇中,會不會真的難以選擇,或者別無選擇?以物質需求而言,這些窮困的人要選擇三餐不繼卻能呼吸自由空氣的流浪街友?還是選擇失去自由換來溫飽的牢獄生活?當然,我們最終還是希望可以讓人民遠離這樣艱難的抉擇,努力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讓人不要陷入那樣困難,非得做某個選擇的處境。

▎支持與同理的聲音,給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有不少觀眾都提出了自家生活圈存在街友的經歷,他們擔心這些街友的安全,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給予幫忙。

李佳庭建議民眾如果發現街友,又不清楚對方的狀況時,可以先撥打「1999」市民熱線電話,通報政府單位派人查看,由社會局社工了解街友的需要後給予就醫或安置等協助。如果想再進一步給予關心也可以試著認識對方,以簡單的吃飯問候當開頭是個不錯的方式,例如問他「吃了沒」、「手上剛好有開會多的便當你要不要?」……等等。也特別提醒大家在關心街友的時候不要有得失心,不要因為遭受到對方的抗拒或責罵就討厭這群人。

談到這群無家者如何回歸社會正軌,邱榮英和李佳庭都認為這是一件很艱難的過程,主因在於整個社會的氛圍和眼光,並沒有給這群人太多友善包容的空間。

李佳庭說了一件安置遊民的往事,當時他們想在某個社區蓋遊民收容所,消息走漏之後里長召開里民大會,社工去參加前還買了幾杯咖啡想要表示友善,希望雙方可以好好溝通。「結果我錯了,那個場合根本沒有要給你講話的機會」,里民們一人一句抗議:「會有這些遊民就是因為有你們這些團體,像餵狗一樣愈餵愈多!」「河堤旁邊就可以睡了,為什麼不帶遊民去睡河堤旁邊就好?」「我們這個里民很多老人、身障者,如果遊民來會在這邊放火,我們會很不安全」……此起彼落的言語攻擊,背後卻是大大的「佛心」兩個書法字,在社工眼裡看來格外諷刺。

「要改變的是我們的個案嗎?有時候是社會大眾不理解的眼光,讓他們沒有辦法走過去。」她認為要改善弱勢者的結構性困境,也必須倚靠整個社會力量的支持。現場會來聽講座的幾乎都是同溫層的朋友,但在此之外的社會依然有很多人是帶著歧視或排擠的眼光在看待這群人,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壯大這些溫暖善意的聲量,在相關新聞或文章的底下留言支持、評論轉發,都是給予前線服務人員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犯罪是怎麼煉成的?》系列活動於2019年6月至8月間進行,共舉辦15場。本活動由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法務部保護司、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共同主辦,詳細內容可參考《犯罪是怎麼煉成的?》活動資訊。)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面對總是「愛批評」的人,該怎麼辦?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