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潑冷水?

谷歌的I/O大會,只能說“看上去很美”。

為什麼我要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潑冷水?
為什麼我要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潑冷水?

一覺醒來,全世界都在說谷歌好。

昨天凌晨,也就是美西時間的白天,谷歌在其總部山景城召開了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大會。I/O大會延續了谷歌一貫的風格:露天廣場,鋼筋腳架和巨大的投影版,擁簇的人群和各類極客產品,以及極富創新和科技感的新品,使得整場大會更像是科技音樂和藝術的狂歡,一個谷歌版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和SXSW。

正如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會有一個固定的會議去展示他們最新的技術,新品一樣,蘋果有WWDC,Facebook有F8大會、微軟有Build開發者大會,谷歌也有I/O大會。而國內的BAT裡,百度有世界大會,騰訊有WE大會,阿里也有云棲大會,年度會議已經成為標配。事實上,會議一方面是向外界展示公司的新品和理念,是一種主動PR行為,比如去年的雲棲大會上馬雲就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百度則隆重介紹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成果。另一方面,大會也被視為一家公司戰略的風向標,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接下來一年公司的重心以及方向是什麼。
比如今年的I/O大會,我們就能清楚看到,谷歌的重心,已經從去年的移動先行,變成了今年人工智能先行。整場大會內容,全部都是圍繞人工智能以及機器學習展開,旗下的搜索、地圖業務,都加入了谷歌最新的機器學習技術,旗下的gmail也加入了智能回复的功能。可以說,谷歌正式將人工智能作為今年以及未來重點的業務去推進。

我們先來簡單回顧和梳理一下谷歌的發布的內容:

Cloud TPU:可能大家對於TPU還不太熟悉,但谷歌推出它已經兩年了,正是它支撐了AlphaGo強大快速的運算力,而昨天推出的是第二代產品,是為AI運算服務專門推出的高性能處理器。

Google lens相機:說是相機,其實更像是掃描器,比如它可以識別路邊的花的品種和種類,可以識別OCR以及餐廳的信息,比如菜單,打烊時間等。

Google Assistant:去年推出的語音助手,今年不但可以通過文字和Google assistant聊天,還加入了iOS陣營,考慮到Apple已經有了Siri,這顯然是要剛正面的節奏。

以及去年推出的Google Home:現在Google Home的功能更加豐富,除了撥打電話功能,還能查詢航班信息、日程等提醒功能,某種程度上,它更加像一個家庭管家。
看似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但老實說,谷歌從底層基礎設施去普及,也就是通過系統+機器學習+語音識別的這套打法,比起單純的技術創新要更加有效和徹底。簡單舉一個例子,比如圖片管理,谷歌可以直接分類,並且會根據照片中人像識別,去提醒你要不要分享到社交平台上並艾特一下你的好友,這比單純的兩個人自拍然後p圖發朋友圈要更加受用戶歡迎。甚至能根據你的輸入習慣,地點以及愛好,去推薦相應的餐廳或者是路線。

但先別急著歡呼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我先破盆冷水。在我看來,谷歌的人工智能離我們依然很遠,谷歌的人工智能至少還面臨准入門檻,水土不服以及用戶習慣等情況,谷歌的I/O大會,只能說“看上去很美” 。
谷歌的人工智能:這麼近,那麼遠

首先一點,谷歌的安卓系統集成了谷歌一整套服務,我們稱之為原生。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國內,谷歌服務框架,也就是GMS套件並沒有植入到國內的安卓手機中,而谷歌的一系列服務,不管是Google Photo、還是Allo、還是Google Translate、Google Map,都是基於這個套件之上的,也就是說,谷歌的這些服務,在國內根本沒有土壤。

這就導致一系列的問題。舉個例子,在谷歌的I/O大會上,CEO皮柴向大家宣布了一個看上去非常貼心的功能:Google photo上線了一個分享建議的功能,能夠自動識別照片裡的人臉,找到對應的朋友,比如今天大家一起去歡樂谷玩,拍了不少照片,Google Photo可以自動識別照片裡的人臉,找到對應的朋友,然後問你,“要不分享給他?”

這個功能看上去很棒,但對於中國用戶來說非常不現實。首先,絕大多數的用戶沒辦法使用Google Photo,即便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登陸上去了,這個功能也玩轉不起來,因為相比你的微信好友,你的谷歌好友實在是太少了,關係鏈太薄弱,連最基本的互相poke(Facebook裡的功能)這樣的互動都玩不起來,因此最終也只能淪為國內小眾群體的小眾工具。

再來說說谷歌這次隆重介紹的Google Assistant。本質上來說,Google Assistant是Google Now的替代品,關於為什麼谷歌要用Google Assistant替代Google Now,官方的理由是Google now無法準確描述用戶的需求,但真正的原因應該是Google Now的功能還是很單一,很多時候只是把需求透過搜尋結果顯示出來,這和我用瀏覽器去搜索網頁本質上沒有區別。

福布斯的評論更是一針見血:

當Google Now 不能理解用戶的方言口音、或是Siri 只能提供一連串要你再拿出電話細看的搜尋結果,就知道使用這種語音搜尋和其它類似的概念,體驗並不完美。

所以這就迫使谷歌不得不放棄Google Now,轉而研發下一代的產品,也就是Google Assistant,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更多樣的去調動它的服務。換句話說Google Assistant 在集成語音能力的同時,也深度集成了Google Lens的圖像處理能力,這使得它比起一般的語音助手功能更強大。

但很遺憾,你依然用不了。

我們這麼說吧,Google Assistant最早是作為谷歌聊天軟件Allo內置的一個功能出現的。這個邏輯不難理解:Google Assistant 本身就是通過文本和語音來和使用者互動的,所以嵌入到聊天軟件很正常,但市面上人工智能聊天軟件這麼多,哪那麼容易有競爭力?

因此谷歌調整了策略,將Google Assistant綁定到Pixel手機裡,並且在最近宣布支持了支持6.0以及7.0以上的安卓手機,但即便如此,Google Assistant也只是少數原生系統的機型能夠用,即便是宣布Google Assistant支持ISO,也只是美區,中國區,並不在名單中。

所以,看看就好。

為什麼我要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潑冷水?
為什麼我要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潑冷水?

落地難度也很大

有的讀者可能會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但其實我想說,即便是沒有准入門檻,谷歌的人工智能落地依然有很大的問題。

迄今為止,所有的語音識別,不管是Amazon的Echo,還是Google Assistant,Allo,亦或是Apple SiriI,BM Watson以及Microsoft Cortana,我們把所有的都瀏覽一遍,就會發現這些人工智能語音產品都是以英文為主。我們以穀歌昨天重點push的智能家居產品Google Home舉例,這是一款非常牛逼的產品,有點類似Amazon的Echo,但是它支持的產品和服務更加多樣和強大,比如可以打開YouTube,使用Spotify或Pandora等,但他目前只支持英文。要知道這款產品可沒有被封殺,只是沒有列入在售地區的名單,你依然可以在淘寶、京東等第三方平台上買到。

但這塊產品的銷量怎麼樣呢?我們按照銷量優先的順序去排列的,最高銷量,31台,呵呵,你說谷歌的人工智能馬上要大爆發了?鬼才信。

為什麼我要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潑冷水?
為什麼我要給谷歌的人工智能潑冷水?

明顯,谷歌對漢語並不精通。在語音識別這塊,由於漢語的博大精深,以及各地的方言,俗語,音調的不同,Google Home很難精準的識別用戶的需求。尤其是Google Assistant已經將功能升級到更大範圍的需求上,而不僅僅是設個鬧鐘,發個短信這種初級需求。因此,在面對更高需求,比如我要在YouTube裡看《三傻大鬧好萊塢》的花絮採訪,難免就會出現差錯。

國內的人工智能巨頭百度都沒辦法保證100%正確識別,何況是外來的和尚?
即便跨過了這一關,如何打通服務也是一個大問題。

要知道,Echo和Google Home之所以牛逼,很大的原因是建立在多種多樣的第三方服務上,如果你的語音助手只是支持設鬧鐘,查網頁,那基本上也沒什麼用,我們來看看谷歌的人工智能的第三方服務:
電視和音頻方面的App有:

Google Play MusicYouTubeYouTube MusicSpotifyPandoraTuneIn
智能家居方面的App有:

Google ChromecastNest ThermostatsPhillips HueSamsung SmartThingsIF by IFTTT
任務方面的App有:

Google CalendarGoogle Keep
好了,你跟我說,這些林林總總的APP裡,你認識幾個呢?用過幾個呢?

最後

並不是故意唱衰谷歌的人工智能,事實上作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巨頭,谷歌的產品我一直很喜歡,但谷歌的人工智能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事實上谷歌的很多產品,不管是之前在移動端的產品,比如Google+,Allo,還是現在的智能家居,在國內外都不能算作先例,並且也面臨同行激烈的競爭。就拿智能家居來說,亞馬遜的echo已經銷售了幾百萬套,佔據了70%以上的市場,而Google Home的比例才20%多,即便是人工智能加持,路還很長。

我的判斷是,至少在3~5年的時間裡,谷歌的人工智能離我們還很遠,所以我覺得那些讚美“谷歌”的極客們,在唱讚歌的同時,還是要冷靜的思考一下現狀。

請註明出處:http://36kr.com/p/507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