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財務自由難達成?專家揭:從4套「金錢腳本」看出貧窮關鍵

一個人能否有錢取決於他如何看待金錢!你是否聽過這樣的例子,學術成就高的人,財務規畫卻一蹋糊塗;有些人賺得比一般人多,但生活開銷也跟著變多。知名創業家、全職投資客大衛.艾許(David Ash)於《財務自由的條件》一書中,分享金融心理學家的研究,並歸納黃金致富原則,幫助讀者自動創造財富。以下為原書摘文:



片面事實不等於事實

我不喜歡被人當眾指責說是個騙子,尤其是與對方不熟的情況下。但我在波士頓的某場會議上,就遭人這樣當面數落。當時我正與一群青年創業家共進晚餐,突然聊起各自的成功動力,輪到我時,我說:「我之所以會有追求成功的動力,是因為我一無所有。」

坐在我正對面的男子盯著我看,口中突然冒出一句:「我聽你在放⋯⋯」頓時,餐桌上的眾人都安靜下來,我也收起臉上的笑容。當天同桌的還有一位個性爽朗的同事,他認為此時該是發言的時候了,便說道:「我的家境不錯,爸爸創業有成,我中學畢業時他開了張100萬美元的支票給我,說:你就用這筆錢開創自己的人生吧。」

延伸閱讀:
別只羨慕有錢人的成功!吳淡如教致富「1關鍵」:先問自己想做什麼

他接著往下講,說自己先用這筆意外之財買了二手Camaro,再將剩下的錢當作大學基金。他在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學位,畢業時正巧碰上網際網路發展高峰期,便與同學開了間顧問公司。前陣子才用數百萬美元的價格把公司賣掉,目前正計畫和老婆乘帆船環遊世界。

我後來仔細思考了這位同事在餐桌上的洞察力,相當欽佩他敢於實話實說的勇氣;那時的我其實對自己不夠誠實。無論身處社經階梯上的哪個位置,怠惰與抱負都俯仰即是,我的論點不過是裹了一層浪漫糖衣的陳腔濫調。我的人生不過是潛意識不斷在腦中複誦的故事,是以片面事實為基礎,而片面事實並不等於事實。

人類是複雜的生物,對周遭環境的反應會受家庭、文化與社經背景的影響。人們一言一行背後的動機也極其複雜;但我們的本質並非必然取決於言行。金融心理學家布拉德.克隆茨(Bradley Klontz)與桑妮雅.布里特(Sonya Britt)在堪薩斯州立大學研究此議題,最後開發出一套線上預測工具,能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的金融理財行為。根據研究,所有人的金融理財行為都會遵循下列4套金錢腳本的其中一種,分別為:迴避腳本、崇拜腳本、地位腳本與警覺腳本。

延伸閱讀:
做事愛生氣、常遷怒別人會變窮?專家揭「真相」:有錢人從不吵架

4套金錢腳本,看出貧窮關鍵

  • 迴避腳本:金錢迴避者認為錢是不好的,或自己不配擁有金錢。在他們心中,錢是恐懼、焦慮或厭惡等情緒的源頭,於是深信有錢人都是貪心腐敗的,並視簡約的生活為美德。迴避者的內心相當掙扎,一方面覺得金錢可以解決問題,一方面又覺得財富是可憎的事物,而於此同時,又過分重視與生活滿意度息息相關的金錢。

  • 崇拜腳本:拜金者認為錢是幸福的關鍵,能解決人生所有疑難雜症,唯一的問題在於他們手上的錢永遠不夠花。然而,追求金錢的過程卻可以永遠滿足他們。這種緊張的關係常會導致拜金者為了買到幸福,花起錢來毫無節制。過分崇拜金錢會導致一個人發展出儲物癖,四處欠債或成為工作的奴隸。

  • 地位腳本:追求金錢地位的人會將淨值(net worth)與自我價值(self worth)畫上等號,喜歡打腫臉充胖子,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口袋有多深,地位就有多高。

  • 警覺腳本:對金錢保持警覺的人對待金錢小心翼翼,也相當關心與錢有關的一切福利,並認為存錢與賺錢是人生的兩大重點。他們只購買自己能掏出現金支付的商品,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保密到家,絕不輕易向外人透露,只有對至親例外。

克隆茨與布里特認為,這4種腳本與文化相關,是世代傳承的產物,早已寫在每個人的意識深處。電影腳本與金融理財腳本的本質相同,從你的腳本中,眾人可以得知你對金錢的態度以及與金錢的關係。理解你對金錢最真實的想法、感受與背後的成因,是發展健康金錢思維的第1步驟。

(本文摘自/財務自由的條件:破產青年脫貧翻身的真實血淚故事,6條原則改變你的一生/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