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燈塔升格國定古蹟 還要等一等

烏坵燈塔復燈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22日電)黯淡了63年,烏坵燈塔23日重新發光。但對推動者而言,不但復燈重要,讓它升格為國定古蹟更為重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月初現勘後,決定待專家研究報告完成後一併討論升格案。

以烏坵鄉民高丹華、作家張典婉、紀錄片導演李國壽和文史工作者姚其中等人組成的烏坵文史工作室,去年12月向文化部提報烏坵燈塔指定為國定古蹟。文化部文資局副局長邱建發7月1日率員到烏坵現勘並開會,同行的還有文資局古蹟歷史建物審議會議專案小組成員建築學者劉銓芝和曾逸仁。

高丹華在會中表示,對日抗戰時期,戴笠帶領的東南訓練班部屬曾在烏坵擊潰日軍;現住高雄的當年老兵汪修慎就說「我們的勳章在烏坵燈塔上」。此外,1878年第一批從美國來的兩位鑽油技師簡有時與絡克到台灣之前,先到烏坵,顯示烏坵燈塔雖位在軍事區,卻也是個充滿歷史文化的場域。

高丹華表示,烏坵燈塔之於二戰、國共對峙的軍事歷史,具有獨特性,「烏坵燈塔絕對有國定古蹟的身價」。她認為,在指定國定古蹟一事上,軍方和文化部可以共存共榮,不應互踢皮球,期盼軍方與文化部能找出和諧共存的方式,在不影響軍事安全下,讓文化歸文化、軍事歸軍事。

烏坵文史工件室申請的國定古蹟範圍包括守塔員室及辦公室、燈塔、火藥庫及霧砲砲臺和燈塔西側看守員挪威人傑考布森(H. J. Jacobsen)墓碑。

文史工作者姚其中表示,烏坵燈塔主要為石頭和鑄鐵打造,是台灣僅有的兩座石頭燈塔之一,鑄鐵是19世紀流行的建材,相當稀有;此外,燈塔上有1874年英籍建築師的落款石碑,以及1899年挪威籍燈塔看守員的墳墓,文物價值遠超過一樣是在同治年間興建的東莒燈塔。

姚其中表示,烏坵燈塔是19世紀國際航海安全的重要設施,能存活到現在,是世界航海史重要的歷史見證者。他同時認為,1902年興建的東引燈塔已在民國10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烏坵燈坵升格更是綽綽有餘。他同時指出,高、蔡家族3代從1874年到2001年間守護燈塔,更可能創了金氏紀錄。

高丹華20年來不遺餘力推動烏坵燈塔復燈及升格為國定古蹟,她認為,國家的文化素養可以從烏坵燈塔能否列入國定古蹟呈現。邱建發說,他理解高丹華殷切盼望的心,但「這個帽子扣大了」,並說,年代不是指定國定古蹟的唯一標準。

曾逸仁肯定烏坵燈塔對海洋文化發展,以及兩岸軍事對峙的歷史;他與劉銓芝都認為由於燈塔本身和周遭建築有不同程度的變更,建議要先釐清古蹟本體和定著土地範圍。

會中決議,由於烏坵燈塔欠缺完整調查研究資料,為了方便古蹟修復再利用與相關設施列冊建檔,交通部航港局已委託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提送「烏坵燈塔、彭佳嶼燈塔、目斗嶼燈塔修復再利用利計畫及規劃設計」案,向文資局申請106年度經費補助,等這項計畫完成後,再召開專案小組會議討論是否指定為國定古蹟,以及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定著土地範圍、古蹟本體範圍、指定理由。

不過,高丹華不滿文資局以楊仁江研究報告來「拉長戰線」;但文資局認為,延後指定國定古蹟並不會減損烏坵燈塔的價值,且比較周延。文資局預估烏坵燈塔調查研究報告年底完成,專案小組最快明年初開會討論指定為國定古蹟案。10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