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港的夢想與挑戰

去年東京奧運在全球疫情嚴峻下展開,台灣獲得有史以來的最佳成績。許多民眾盯著電視,為舉重選手郭婞淳喝采,為羽球男子雙打李洋、王齊麟讚嘆,為柔道選手楊勇緯加油,更在媒體大量關注下,全國為羽球明星戴資穎屏息、緊張、歡呼。

這些奪牌選手以及更多無法奪牌的選手,都歷經長期的磨練而不放棄,從小下定志向要挑戰世界之最的奧運金牌,不論是否奪牌,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年輕人。

有天賦又有幸的奪牌選手,能得到政府的高額獎金,也很有機會成為品牌代言人,這些都是現代「奧林匹克」由1896年起在全球發展下的光環。

但是,不在奧運項目內的運動呢?同樣挑戰世界之最,同樣要靠夢想去開創、靠不斷挑戰去征服,這些同樣值得我們敬佩的年輕人,有被國人看見嗎?

舉重選手郭婞淳。蘇義傑攝影
舉重選手郭婞淳。蘇義傑攝影

奧運金牌外的金牌勇者

這幾年我看到了二則小消息。第一個是登山,2019年台灣女登山家詹喬愉,登上世界最高峰以前稱聖母峰的珠穆朗瑪峰,當時她32歲。

由於在媒體大多讀到各國登山家成功登頂,我當時非常震撼,竟有一個台灣女性挑戰成功,搜尋一下才知道,30年前的1993年台灣已第一位登頂成功。1994年也已有第一位台灣女性登頂成功(雖然她下山時遇暴風失蹤),至今,台灣已有13人跟世界各國登山家一樣登頂。

想想這13人從小開始的夢想以及不斷挑戰的艱辛,毫不遜於奧運金牌得主,然而,這些登山家卻更有失足死亡的高風險。

第二個吸引我的是極地超馬賽。這幾年馬拉松風氣從歐美傳到台灣,多個城市紛紛舉辦,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夾雜在城市嘉年華的氛圍中,冠軍選手長期培訓的血汗與光榮,也令我們敬佩。但是,無人夾道的極地超馬呢?

四大極地超馬賽,是從撒哈拉沙漠、大陸戈壁、智利阿他加馬沙漠、再到南極洲,每一賽程要跑完大約台北到嘉義的250公里,參賽選手不多,不久就各自拉開,成為孤獨跑者。

他們面對的不是群眾的加油打氣,而是沙漠57度的酷熱,高原空氣稀薄的險惡,南極零下40度的冰雪,孤獨跑者和登頂家一樣,都有生命危險。

第一屆四大極地超馬賽在2016年舉行,總冠軍不是想像中的奧運強國選手,而是當時30歲的台灣選手陳彥博。

海洋國家的航海選手

最近我聽說了一個迷你型比賽,是位於宜蘭烏石港的四艘小型帆船,由幾位年輕人自行發起,不需政府或企業的贊助,也不需媒體新聞的報導,四艘船相約開始了國內帆船賽中,航程最長和天氣最惡劣的「烏石帆船賽」。

歐美海洋國家早已開始這類挑戰人類極限的帆船賽,知名運動品牌贊助連連,造船廠像名車賽車般的投入行銷,其中最艱難的是單人航海,一個人獨自面對種種風暴、獨自駕馭船隻,又孤獨又忍耐的飄洋過海,征服死亡風險,才能抵達終點。

有一位船長,1997年單人橫跨凶險的大西洋,時時刻刻必須專注,睡眠時間一次通常只能一小時,終於完成七天的單人跨越大西洋。

這名航海家當時17歲,是英國小女孩伊蓮麥克阿瑟(Ellen MacArthur)。身高僅157公分的伊蓮,2004年以71天14小時打破「單人不停靠岸環球一周」(Vendée Globe)的世界紀錄,這位女航海家是如何做到?她自傳中經常出現的關鍵字是夢想、熱情、開創、挑戰、征服。

挑戰單人不靠岸環球一周

今年3月16日下午4點由龜山島鳴笛出發,經基隆北方花瓶嶼繞返的四艘帆船,有男有女勇於挑戰,日落後黑夜航行,隔天日出前開始陸續抵達終點。

其中三艘四至五人合力抵抗東北季風和洶湧海浪,另一艘,37歲的一位台灣年輕男性,一人獨航,因為他深受伊蓮的啟發,要開始作夢,由本次北台灣、環島、跨琉球、跨太平洋,一人獨航,直到台灣有第一位航海家「單人不靠岸環球一周」。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戰勝心魔》美體操天后東奧摘銅!人生的奧運賽,如何計算輸贏?
6天破50年奪牌紀錄!要培養孩子成奧運金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