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談)欲罷不能 終有因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提出罷免立法院正副院長和國民黨全部區域立委的「雙罷」,立即引發政壇軒然大波,連公民團體也各有主張。過度罷免當然衝擊社會穩定性,但並非就能因此成為立委或黨團選一次、永保四年安康的護身符;適當的罷免壓力,或許有助於立委和黨團重新檢視自家人的表現。
台灣已歷經多次罷免行動並完成投開票,罷免案成功和失敗皆有,但幾乎都由公民團體發動,政黨從旁、卻實質參與動員,堪稱在罷免案角色是「有實無名」。而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未通過,更突顯國民黨「全黨扛一人」發揮政黨力量。
而本屆國會朝小野大,若非民眾黨八席和無黨籍兩席立委與國民黨站在同一陣線,只比民進黨多一席的國民黨立院黨團,其實是脆弱多數,民進黨要策反兩名藍委,並非難事;因此,罷免案衝著國民黨而來,至少要成功拉下六席以上藍委,對於國會運作,才有實質功效。以執政黨擁有的龐大資源和利基,並非是完全不可能的政治大戲。
但執政黨發動罷免縱使有再多的優勢和資源,仍無法跟民意怒吼的海嘯相較。雖然國內挺藍、挺綠、挺白,各有基本支持者,但修法後大幅提高罷免門檻,光是政黨動員不一定能左右投票結果,但人民意志卻是制度和法令都無法擋!
這屆國會運作兩個會期,有許多立委表現令人嘆為觀止!讓不適任的立委提早出局、並迎來取代的新立委,別當政黨攻防、當作優劣立委評比後汰換,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