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無法斷捨離丟棄物品 「囤積症」揭祕

桃園市 / 謝昀燐 羅大偉 報導

過年要到了,不少家庭開始大掃除,但有些人家囤放的雜物垃圾,居然要出動怪手清潔車來清理。其實,近年有一種精神疾病叫作囤積症,患者會因為丟棄物品感到痛苦,而不斷囤積物品在家中,導致生活受影響也影響到鄰居,到底囤積症會造成什麼麻煩,跟一般的囤積行為跟囤積症有什麼不同,今天的聚焦真相。

透天厝門口堆滿寶特瓶,堆到鄰居家門口,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囤積症它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呢,沒有理由也沒根據的在囤積東西,房子內一堆破銅爛鐵,連撿回來的神明,都擺一整桌。」,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松德)陳易隆:「他們是認為這個東西他用得到,用得到你要丟掉,所以我是很痛苦的,這裡面我想要留欸。」

怪手清潔車直接開到家門口清運,但垃圾卻像丟也丟不完,附近居民:「堆到上面要下來,好像溜滑梯這樣溜下來,雜物堆到天花板,想進屋得爬山過去垃圾山,早上已經運走了三台車,去年八月桃園一處民宅,遭投訴雜物積了20年,清潔隊一清才發現,竟然積了30噸。」

桃園市議員黃婉如:「天哪,花了3天的時間,將近有20台的垃圾車,才把這些清掉。」,記者謝昀燐:「清潔隊才幫這一戶人家,清理完半年,但我們重回現場發現,門口已經又開始,有雜物在堆積了,很多都是像這樣子,已經沒有用的寶特瓶,或者說像這樣子的滅火器,它出廠年月份是,民國86年8月。」

附近居民:「很少把門拉起來,拉起來就已經滿了啊,每天都馬出去撿。」而說巧不巧,在同一條路上,竟然還有一戶人家,出現相同問題。桃園居民高先生:「武漢肺炎之後,貨幣貶值了,隨手一丟就是收納,整個客廳都是他的儲藏室,來到桃園高先生家門口,客廳已經失去原有功能。」

桃園居民高先生:「我盡量每天一直盡量清掉啦,這樣跟你說,你知道我說的意思嗎?」高先生跟老婆同住,他聲稱自己做資源回收,是不得已才會囤積雜物,桃園居民高先生:「我整理完了後,該丟的丟該回收的回收,但鄰居可不這麼想,夏天喔外面都聞得到。」

附近鄰居:「垃圾那麼大堆,出來看就覺得很痛苦。」,附近鄰居:「他這進多出少進多出少,兩夫妻就騎著摩托車,外面一直收一直收。」高先生認為他總有一天,能把東西清完,每天依舊顧我的檢拾回收物,囤積在他身上,似乎已成了習慣。

桃園居民高先生:「(行李箱也囤太多東西了吧),(你怎麼行李箱也這麼多東西),不是啦我跟你講,東西一大堆要做的事一大堆,做不完啦。」而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心生病了,沒經過診斷誰也不知道。

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陳易隆:「這一類的人通常,要跟強迫症去鑑別診斷就是,這一類的人比較沒有病識感,他不會主動求醫。」囤積症又名棄置恐懼症,2013年被美國精神醫學會,正式定義為精神疾病,過去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強迫囤積物品的症狀。

但近年發現患者,其實是對於丟棄感到恐慌,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陳易隆:「他有強烈保有物品的需求,因為他認為這個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得到,丟棄對他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我用的到」、「瘦下來就能穿」、「這有紀念價值」、「丟了好浪費」,囤物心理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但要判斷是不是囤出病了,還得檢視居住空間受影響,造成環境安全社交減損等病徵指標,強調造成障礙,可能你一直在忙著囤積,你也沒辦法好好的去做該做的事情。

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陳易隆:「因為這樣的人,他通常到最後會離群索居,通常都一個人住,別人都受不了,而要怎麼預防,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在尊重的前提下,去協助他做物品的整理跟丟棄,經過幾次正向的經歷之後,他會發現原來這些東西,被清除了被丟棄了,他的生活好像沒什麼改變,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其實囤積症在現在並不少見,美國甚至有專門節目探討,病因還不知道,專家提醒,囤積症初發年齡在15-19歲,憂鬱症強迫症都是它的常見共病,一觸發就有可能造成惡化,如何介入治療,避免患者影響他人,成了這個新興疾病,當前的重要難題。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