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時刻導演施佑倫 讓紀錄片無聲勝有聲

紀錄片導演施佑倫以冤獄當事者為主題拍攝的「無聲時刻」,榮獲去年中華電信微電影組百萬金獎,這部影片只有短短的11分鐘,沒有太多的聲音,每一個畫面卻都充滿情緒張力,微電影評審表示,這些無聲的語言,似乎都在傾訴被攝者的內心世界。

施佑倫導演同時也是大葉大學傳播藝術學士學位學程的兼任老師,去年拍攝的紀錄片「無聲時刻」先後獲頒中華電信微電影組百萬金獎,以及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一般組優選。施佑倫導演在2014年因緣際會與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合作,投入冤獄紀錄片拍攝,施佑倫導演表示第一部的「不排除判決書」與第二部的「無聲時刻」影片長度和拍攝手法都不同,因為影片會隨被攝者的個性做調整。

導演施佑倫在拍攝第一部紀錄片「不排除判決書」時認識了「無聲時刻」影片主角呂金鎧,由於呂金鎧家住花蓮玉里,拍攝路途遙遠,斷斷續續共歷時5年才完成紀錄片,施佑倫導演表示,呂金鎧是他拍攝冤獄紀錄片中最沒有人關注、最無法發聲的冤獄當事者,他花費很長的時間記錄,希望透過他的故事讓社會大眾反思社會問題,之後也會再蒐集更多的素材再做長版的呂金鎧紀錄片。

「無聲時刻」紀錄片裡,呂金鎧一個人坐在空蕩的麵攤吃飯、坐在冷清的客廳聽著新聞、看著營火,還有一直出現的黑色小狗等畫面都展現了情緒張力。施佑倫導演說,那隻黑色小狗就像呂金鎧本人,這些無聲的語言就像是傾訴不擅言辭的呂金鎧內心的淒涼,他在剪輯過程中,對於畫面該怎麼編排思考很久,才能夠激發這部影片無奈滄桑的味道,最後是看到海明威的「十個印地安人」書裡的其中一段話,也是出現在紀錄片結尾的那幾段文字,才終於找到無聲勝有聲的方向。

(實習記者張育敏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