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黃金救難時間 國震中心2分鐘內掌握災損分布

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經常受到地震威脅,1月3日傍晚,東部外海芮氏規模6.0地震,讓雙北、宜蘭一陣天搖地動,民眾餘悸猶存同時,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隨即啟動分析系統,比對資料庫9萬個模擬事件,2分鐘內快速掌握災損分布。

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經常受到地震威脅。(檔案照)
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經常受到地震威脅。(檔案照)

農曆春節期間,新竹縣短短2天內發生12次地震,也引發相關單位高度關注。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副主任柴駿甫表示,發生地震後,國震中心會先收到中央氣象局發送的地震報告電子郵件,除了地震規模、震央位置、震源深度等基本資訊外,還能掌握全台100多個地震速報站的實測資料。

柴駿甫說明,地震是否造成損害,「不僅看地震規模,還要考慮斷層破裂方向與深度,以及各地實際震度大小」,根據氣象局所提供的數據,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在2分鐘內就能自動推估可能災損分布與數量。

1月3日傍晚5時46分發生地震後,國震中心隨後在5時54分,就把各類可能的災損報告用簡訊發送給約90多個單位,包括消防、自來水相關單位、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等。國震中心震災模擬組組長葉錦勳表示,TELES包含不同功能的子系統,簡訊傳送內容也會針對不同對象客製化。例如,消防單位想知道的是可能傷亡人數或影響較大的村里數;地震保險基金較關心保險理賠損失的金額;自來水系統單位會想了解管線與設施損害情形。

雖然雙北民眾多數認為1月3日的地震「搖很大」,不過,葉錦勳指出,台灣的建築物耐震設計水準普遍較好,1月3日的地震規模不算很大、震央在外海較遠處,且深度達20公里,研判不會牽涉到內陸的斷層;根據模型評估結果顯示,該地震造成零災損,跟實際結果相符。究竟系統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精準地評估損失,葉錦勳解釋,平時已完成約9萬筆模擬地震事件,包含不同的地震規模、震央位置、震源深度、不同斷層破裂方向等多種組合,盡可能涵蓋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情境。

葉錦勳說,一旦地震發生時,根據氣象局提供資訊,就像學生考試答題使用刪去法一樣,從9萬多個可能選項中,「挑出最符合這次地震特徵的4到6個模擬地震」;再進一步篩選和統計這4到6個模擬地震的各種損失評估結果,包含建物損害、人員傷亡、保險理賠與管線災損等,幫助相關單位決定是否開設災害應變中心以及如何調度人力資源。此外,地震發生後,最怕重要的維生管線受損波及民生,921大地震當時就曾嚴重影響淨水設施,導致中部地區用水大受影響。國震中心2010年投入發展自來水系統地震損失評估專用軟體Twater,如同管線的聽診器,幫自來水事業單位評估、診斷管線的耐震風險。

TELES下面有具備不同功能的子系統,Twater就是其中一個。國震中心震災模擬組研究員劉季宇表示,自來水管線因布建年代不同,管線材質、管徑大小、接頭型式等都有差異,耐震能力也有所不同,Twater考慮地震發生的斷層位置、土壤液化風險等因素後,可以完成震前的防災推演或是震後的災情研析通報,也可以對哪些管線應該優先汰換提供建議。

以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地震為例,地震發生在凌晨3時57分,氣象局4時4分發布地震報告。劉季宇指出,地震震央雖然在高雄市,但Twater收到報告後,馬上分析出台南市才是重災區、而非高雄市,由於重災區較為明確,水利署、台水公司就可以更精準調派人力投入台南搶修。不過,Twater系統要具備實用價值,需要長時間蹲馬步與調教,每次地震也是一次驗證,Twater在2015年日漸成熟。劉季宇認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設施與管線,也應該要及早規劃,發展相似的系統,為未來的大規模地震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