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農歷新年並非中國人獨有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由臉書專頁"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提供的文章《農歷文化從來不是中國的專有權》,作者指出,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最初發明這個農歷已不可考,或說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的文化是古時代的亞洲農民,這些在甲骨文和古代中國都有記載。北從日韓和蒙古,南至泰國印尼等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和民族自古至今也都有這個農歷新年的慶祝習俗,怎麼可以隨意輕率地說他們都是慶祝"中國新年"或者"華人新年"呢?因此,奉行農歷並不是單一個國家的權利,農歷文化也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專有權。

作者提出一個共識,即是社區包容,以兩個方向去努力表達和傳遞溫暖的祝福。一是共同的認知到這是"農歷新年"、英文是Lunar New Year,這早已經是普遍普及的趨勢;二是特別關注到各自社區的習俗,不論是特地以他們的語言文字和習慣來表達祝賀,更加是注意到這個農歷新年不是中國人獨有的新年(Chinese New Year),它也是韓國的新年(Korean New Year)、越南的新年(Vietnamese New Year)等等。

"說大陸是一個國家,還不如說是一個黨團"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作者流萍指出,台灣人必須了解大陸執政當局開動宣傳機器七十余年,要了解大陸人不可不注意它們的思言行為,都是長期接受黨國體制黨化思想黨化教育的。在大陸不需要全稱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只要稱共產黨,在再簡稱共黨,我黨,或一個字黨就可以了,其他八個黨基本上不必記黨名,一律稱民主黨派就好了。你問路,搭車,交談,只要說黨,如黨校,黨委,黨章黨綱,黨的紀念日,黨與國家領導人,指的都是共產黨,沒有人會聽不懂搞不明,但是在台灣不但有些不存在如黨校黨委等,也因為政黨太多了,要問清楚哪個黨否則無法繼續交流對話。

文章說,七十余年,中共黨的內涵已有很大的質變,也有巨大的量變,如今黨已經是個排他性專屬性極強的名詞,它不是一般政黨政治國家人民的固有概念,在大陸,黨國體制讓黨凌駕於政之上,黨是實的政是虛的,說大陸是一個國家,還不如說是一個黨團,黨機器控制一切,黨可以沒有政,但是沒有黨就沒有政,沒有一切,入黨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政治行為,沒有入黨不是一個真正的政治人物,西方與海外華人,尤其是台灣年輕人,對此沒有深刻的了解,以致從根本上偏差了。

人口減少,中國能做得和日本一樣好嗎?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人口下降會帶來什麼問題》,作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認為,人口下降會給經濟管理帶來兩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人口下降也意味著人口老齡化。中國的老齡受撫養人群的比例正在飆升。這就意味著,中國要麼得讓老年人承受巨大的經濟痛苦,要麼大幅提高針對年輕公民的稅收,要麼兩者兼而有之。

文章說,另一個問題比較微妙,但也很嚴重。為了保持充分就業,一個社會必須維持足夠高的總體支出,從而跟上經濟的生產能力。人口減少,尤其是勞動適齡人口的減少,往往會導致一些重要支出的減少,尤其是投資支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勞動適齡人口減少的社會往往會經歷持續的經濟疲軟。

作者說,平心而論,日本人在應對人口減少的問題上做得相當不錯,通過赤字支出來支撐經濟,從而部分避免了大規模失業。但是,作者懷疑勞動適齡人口自2015年後持續減少的中國能否做得和日本一樣好。因為長久以來,中國經濟都處於嚴重不平衡的狀態。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一直不願讓過去經濟增長的全部好處惠及家庭,導致消費需求相對較低。作者提醒道:"對了,中國還是超級大國,有一個秉持威權主義、似乎反復無常的領導人。我相信,如果經濟狀況不佳,對中國反應的擔憂不是危言聳聽。"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