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豪雨成災 氣象預測不準怎麼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隨著全球氣候變遷,颱風或颶風的路徑與強度也愈來愈難預測,究竟該如何找出方法、降低災禍損失?《公視主題之夜》將於週五(7/26)晚間10時於公視主頻道播出紀錄片《與颱風鬥智》(Mega Crisis: Forecasting Super Typhoons)。由主持人蔡詩萍與來賓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對談氣候變遷下的颱風觀測。

2016年10月,芙蓉颱風侵襲日本久米島。它的中心氣壓為905百帕,達到日本史上最強等級,風速也高達每秒59.7公尺,狂風摧毀房屋、甚至折斷電線桿。2017年8月,哈維颶風重創美國南部,總雨量達1300公釐,創下美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估計損失高達1750億美元。這些重大天災似乎都因全球氣候變遷,難以提早預防。

琉球大學學者伊藤康介分析26年來在太平洋西北部發生的652個颱風,圖表顯示每年預報資料與實際路徑的誤差持續變大。過去26年來颱風的數目增為三倍,形成速度越來越快。可能原因是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大量海水蒸發後進入大氣,水蒸氣成為生成颱風的能量來源。然而現有預報系統,很可能已跟不上颱風發展。

氣象預測可透過人工智慧篩選颱風路徑的可能性。(公視提供)
氣象預測可透過人工智慧篩選颱風路徑的可能性。(公視提供)

由於目前海面上沒有觀測點,無法精確測量水蒸氣的量,因此難以預報颱風發展。另外,既有的氣象預報方式,也可能因些微誤差,導致預報失準。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院的專家瀨古弘研究北九州豪雨案例,發現水蒸氣估計值只增加5%,但雨量卻增為3倍。

為解決颱風預報失準的問題,氣象研究人員嘗試透過搭飛機,直接進入颱風內部觀測。名古屋大學坪木和久教授與研究團隊,利用「投落送」裝置進行觀測,以感應器測量風速和氣壓等資料,從颱風內部取得颱風系統的立體輪廓。

此外,結合大數據資料的氣象預報也有效提高準確度。這些資料包括在全球航行班機所測得的溫度、濕度和風力,智慧型手機所蒐集的氣壓資料、以及汽車雨刷所取得的降雨資料等。人工智慧消化這些資料後,都成為提高預報準確度的關鍵。


更多鏡週刊報導
每5個男人就有1人精子不行!《蟲蟲不見了》教你再造生機
日本奇觀400 公里「海上長城」 防海嘯VS.護生態引爭議
六四30週年 異議人士驚險逃亡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