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逾一個股本、43年新高,台塑林健男最怕電力不穩

台塑(1301)今(6/9)召開股東會,除了傲人的合併稅前利益及稅前每股盈餘創下43年來的歷史新高外,新事業布局也多方面展開;董事長林健男也呼應前一天台塑四寶之一台化董事長洪福源對我國電力能源的憂心,期待有良性的產業發展環境及油價穩定帶動經濟穩定。

股東會一開場,林健男就端出2021年營運的漂亮成績單,合併營業額2,735億元,比2020年成長47%,合併稅前利益額859億元,同比成長256%,稅前每股盈餘13.5元,兩者創歷史新高,也實踐了去年股東會林健男許下「獲利超過一個股本」的承諾。

林健男表示,2021年因各國加速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經貿活動逐步解封,加上擴張性財政與寬鬆貨幣政策,帶動全球經濟強勁復甦,石化產品需求回溫。美國出現暴雪與颶風天災,歐洲傳出設備故障,客戶轉向亞洲採購,中國亦受到能源政策影響,全球市場供需失衡,推升石化產品價格大漲。

其中,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酯共聚物(EVA)、正丁醇(NBA)、丙烯腈(AN)及環氧氯丙烷(ECH)等產品行情都創下歷史高價。平均售價漲幅高於原料行情,利差擴大。

淨零碳排與加入區域貿易組織成產業關鍵競爭力

林健男分析,歐盟已公布自2030年開始課徵碳關稅,美、日、加拿大及中國也表態有意跟進,我國正在規劃建立碳排總量管制、碳交易及碳費定價等政策。若無法與國際接軌,面對各國淨零碳排,實施碳關稅及國際大廠供應鏈減碳要求下,台灣業者恐遭受內外雙重課徵,影響國際競爭力。

面對政府推動非核家園政策、2050年淨零排放,訂出再生能源發電20%、燃煤30%、天然氣50%的能源轉型目標。林健男表示,考量我國天然氣98%全賴進口,且有儲量限制及運輸問題、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無法作為基載電力,今年3月及去年兩次大停電窘境,讓企業對供電穩定性產生疑慮,不利台灣產業發展。

林健男直言:「電力問題我們很頭痛!」現在煤碳成本400多塊,我們發電成本50元,但是我們的電價卻很低,和歐洲和美國相比,他的售價都高於發電成本,但是台灣就差那麼多。

「對一個經營者來說,這樣的生意有辦法繼續做嗎?似乎民營發電廠不是未來可行的事業。」林健男說,現在最需要的是有一個良性的產業環境,不要因為制度上的問題,把整個民營電廠抹殺掉。

今年上半可賺半個股本,下半年較去年衰退

對於今年的營運,林健男表示,第二季為石化產品傳統需求旺季,各產品平均價格高於第一季,且預估開工率比第一季高,在價、量齊揚下,業績可望比第一季成長。上半年獲利,還是可以超過半個股本。

展望下半年,國際預測機構普遍預估,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將影響下半年石化景氣。林健男認為,第三季為石化產品傳統旺季,且近期中國大陸解封,並提出振興經濟措施,將帶動石化產品需求增加,營運不淡,但整體而言,今年下半年沒有去年好。

四大策略投資拚「全面轉型」

面對疫情後的全球景氣挑戰,林健男提出「全面轉型」的四大策略與投資布局。

策略一:轉型高科技產業

林健男指出,因應台灣高科技半導體業需求,轉投資台塑大金公司新建電子級氫氟酸大發廠,以及台塑德山公司林園IPA廠,目前均已順利試車投產,有助於下半年轉投資收益增加。另外,轉投資台塑勝高公司預定新建12吋矽晶圓廠,2024年完工量產。

策略二:創新研發

在增進人類福祉,以環境永續、醫療健康為企業核心價值下,近兩年動員所有研發人員,和客戶合作,全力創新研發,並已申請近百件專利。林健男舉例與台灣YKK合作,2021年7月成立合作研發小組,開發高性能且具環保的素材,提升拉鍊的價值。

另外,開發碳纖維安全鞋和羽球鞋,以及具抗菌、物理發泡全回收等EVA鞋材。其中物理發泡全回收EVA鞋材,將於今年10月在德國K-Show展出。

開發具低熱傳導性、質輕和阻燃特性的氣凝膠,預計在仁武廠新建年產能2800立方公尺的氣膠毯廠,預定明年中完工。

台塑也開發用於生產衛星推進器用的高壓氣瓶航太級碳纖維,這款技術產品已經在去年成功登上太空。

策略三:深化AI應用

應用AI及數位轉型技術,進行產銷優化、提升產量及品質、減少原料及能源耗用、做好工安環保等。目前已完成144案,下半年將持續進行173案,預估每年效益可達6億元。

策略四:投資布局

目前進行中的海內外擴建及去瓶頸工程共12案,總投資金額500億元,主要有台灣仁武醫材中心、高雄洲際石化專區、PP及PVC去瓶頸、氣膠毯廠。寧波的丙烷脫氫(PDH)廠、EVA去瓶頸。德州的己烯廠。

未來規劃推動的海內外擴建及去瓶頸工程共有8案,總投資金額1600億元,包括台灣的碳纖擴建、寧波的VCM、PP二期及PDH二期擴建、PVC去瓶頸、德州的新建PVC、VCM及碱廠。

台塑股東會場外有9個環團組織抗議台塑的永續問題。胡華勝攝
台塑股東會場外有9個環團組織抗議台塑的永續問題。胡華勝攝

在ESG議題,全球低碳浪潮下,台塑已經訂出碳排減量的階段計畫,2025年減量20%、2030年減量40%,並朝2050年「碳中和」目標邁進,要拉著供應鏈上下游業者一起做零碳未來。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夏季供電吃緊?台化董座:小心重演限電危機!
台塑董座林健男喊「減塑」,是自廢武功還是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