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華視新聞台上52頻道要五度五關

王其》華視新聞台上52頻道要五度五關
王其》華視新聞台上52頻道要五度五關

【愛傳媒王其專欄】各校開學了,媒體界最關心的則是:華視新聞台什麼時候上有線電視52頻道?這問題3月後很快就會有答案了,華視應該可以順利上52頻道。但是全台灣人今年都可以在52頻道看到華視新聞台嗎?這答案也未必!華視要過五關,才會全台灣有線電視用戶都能看到華視的新聞台。

為何華視要過五關?了解有線電視頻道上架的人士解釋,農曆年前中嘉集團送華視新聞台到52頻位上架的案子給NCC審查,其實已經是第二關了。第一關是擁有52頻位主張權利的中嘉願意送,而華視新聞台的代理權給中嘉,中嘉就有理由撤回它原本代理的寰宇新聞台,改送也是中嘉代理頻道華視新聞台。

現在華視要面臨第三關,就是審查過程中各地方政府的態度到底支持或反對?第四關講的是NCC的委員會最終決定,而就算到了第四關華視過了,但中嘉只有110萬戶,也就是說還有380萬有線電視戶,根本還看不到華視新聞台,這才是華視要努力的最後一關。

華視在第一、二關得力於NCC主委陳耀祥的大力相挺,在去年11月18日的撤中天新聞台記者會上公開呼籲「給公廣集團機會」,這讓最大有線電視集團中嘉干冒可能賠本的風險,犧牲與條件更好的寰宇新聞台、台視新聞台合作,支持NCC所挺的華視新聞台。

再來第三關是在NCC審查過程,NCC雖然都號稱審查有線電視新聞台調整頻道,有包括消費者權益、公共利益、多元選擇、地方政府態度等四大標準,但中嘉有線電視系統所屬地方政府態度,可能才是關鍵。中嘉集團主要在基隆、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台南及高雄。這六大都會,新北市與台北市政府支持與否很重要。

國民黨不斷批評「中天新聞台下換華視上」根本就是政府的陰謀,抓住陳耀祥在公開場合居然支持有政府股份的華視進52,已經明顯違反NCC自己高舉的黨政軍不可介入媒體的法令。國民黨中央現在打華視不會手軟,國民黨執政的地方政府的態度可能會給中央政府壓力,尤其是立法院會期在3月開始,NCC可能要面臨政治上的各種反撲。

第四關則是NCC七位委員的態度。據中央一位政府官員表示,雖然陳耀祥公開表示給華視進52頻道一個機會,但是NCC其他委員會不會跟進還大有疑問。這位官員說,因為這與NCC一向堅持的黨政軍精神有違背,讓有些人為難,何況華視的財務狀況也讓主管機關很頭大,華視再養個新聞台,全民買單,一旦同意它上架52的責任就重大了。

一位媒體主管分析說,華視現在有線電視位置為12頻道,目前營運每年虧損都在2或3億元左右。華視雖然說是商業電視台,但有80%以上股權在公共電視手上,合稱公廣集團,因此算是政府可以控制的電視台。華視除了主頻外,還有包括新聞台在內的2個頻道。媒體界推估,華視再經營52頻道新聞台仍會虧損,保守估計每年會虧上億元,原因在初步的人員、設備投資多,而收視率也不可能那麼快拉上來,不會立即反應在廣告收入上。因此,這些虧損最後都回到公廣集團概括承受。

其次,華視新聞台內容也是問題。2012年時華視另外再申請成立華視新聞台,因為在沒有拿到執照前,華視新聞台已經違規先上架到中華電信的MOD上,不但被NCC處罰,新聞台的名稱改為「華視新聞資訊台」,目前在有線電視上架的户數很少,不到100萬戶。這些年來,華視新聞資訊台因為少有人看,所以經營都不帶勁,也沒什麼投資,幾乎就是華視新聞及新聞節目重播,收視率在無線電視台的新聞台中最差,這樣的經營成績,要說服大衆說華視新聞台可以上52頻道,難度很高。

再來第五關,外界都以為NCC一旦同意了華視新聞台取代中天上52,每個人打開電視就可以看到華視新聞台,其實不然。因為NCC准許中嘉的申請,中嘉在全台灣的有線電視也只有110萬戶,而全台灣現在有486萬有線電視中的376萬戶,還是看不到,必須其他的有線電視集團,如凱擘、TBC、台數科等也提出與中嘉相同的申請,經NCC審查同意後,華視新聞台才能上架,觀眾才能看到。而全台灣現在的總户數有850萬戶,有線電視佔有率也不到60%。換句話說,就算華視新聞台全台有線電視都上架,也有將近一半的台灣家庭根本看不到。

話雖如此,華視要過五關才能真的叫全台有線電視都上架看到,但也很不容易了。畢竟NCC成立這15年來,新設的新聞台的命運都不好,華視新聞台如能補中天新聞台的52頻道,真的是華視轉運的機會也說不定。有業界就說,八大新聞台10多年來申請三次都沒有成功,當時主事的總經理林柏川這次又栽在中天新聞台;鏡新聞台的申請已經送進去NCC超過1年了,攝影棚都有了,執照仍沒有消息;台數科新聞台拿到才一星期就飛了,現在只好重新申請。無線電視台的新聞台也辦了快10年,其中台視新聞台就算是收視率第一名,認真努力經營,可惜政治不正確,也只能眼睜睜看着華視新聞台進駐52黃金頻道。所以,媒體界都期待華視,真要是五度五關上了52,應該好好的努力經營,不要辜負了衆生的希望。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