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新世代」上陣!把救地球變成好玩der事!

當今最悶的兩個話題撞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別太悲觀,答案是,會跑出很多有趣的創業點子。

近年最悶的第一個議題,就是跟年輕人談他們的未來。

在學歷貶值、薪資停滯、產業轉型步履蹣跚的當下,許多年輕人不是「北飄」(北上工作)、就是「陸飄」(到對岸)跟「海飄」(出國),甚至從求學階段就開始遠離台灣,出外尋求更好的天地。

第二悶的議題選項不少,「環保」絕對是其中之一。

從生態保育、國土規劃、能源轉型、氣候變遷到爭吵多年的核電,台灣許多環境議題不僅原地踏步,甚至不斷冒出新問題,如剩食、剩衣、塑膠垃圾等,多年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惡習,現在統統上門討債了。持續惡化的環境,甚至成為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子的理由,因為不知下一代得面臨多大逆境?

起手式:負能量退散!環保可以很有趣

但你知道嗎?有一群年輕人勇敢跳出來,想解決上述兩大超悶問題,希望將看似絕望的環保危機,轉為個人創業契機,還打算翻新環保議題的悲苦面貌,讓它變成有趣的傳播媒介,甚至還可能是一門好生意。

圖/RE-THINK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創辦人黃之揚。

先看29歲的RE-THINK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創辦人黃之揚,他堪稱近年引領台灣淨灘、減塑、維護海洋生態等議題的意見領袖。為打破環保議題給人的絕望感和負能量,去年他邀請設計師和專業影像團隊推出《海廢圖鑑》,一次呈現上百樣隨處可見、卻又千奇百怪的海洋廢棄物,運用近距離的精緻拍攝手法,並融合遊戲道具庫概念,讓大眾重新認識在海裡到處飄的垃圾。

上述創意來自本人就是「寶可夢」(pokemon)迷的黃之揚發現,每次號召同好一起到海邊撿垃圾的場景,跟玩家齊聚在寶物附近的景象有幾分神似,決定用類似原理呈現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塑膠垃圾,刺激民眾用不同角度思考海廢議題。當網友登入《海廢圖鑑》,除觀賞「唯美」的垃圾,還可參加「海廢大挑戰」闖關遊戲,最高等級可獲頒「海廢聖騎士」封號。黃之揚笑說,很想把名片上的頭銜改成這個、而不是協會創辦人。

接著,是讓環保成為日常生活一部份;或是為了做生意而配合演出的行銷話術。


第二招:進入生活,環保不再遙遠 

成立不久的「瓦特先生」,是一群大學生為了推廣再生能源而籌組的新創公司,去年獲得環保團體舉辦的「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徵件活動「綠能創意獎」,他們希望讓綠電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再是看得到卻用不到的貴族產品。

圖/「瓦特先生」。

68年次的高志豪,也是將環境創業與生活情境結合的例子。彰師大畢業後,他原本在中學擔任輔導組長,中間曾回彰化幫老家的種苗代理事業,常在想:「有什麼是不當老師,也可以發揮教育功能的職業?」五年前,他到南投集集創立「兩腳詩集」民宿,考量點是開民宿得經營社群,能透過網路和住宿體驗傳遞理念,而且跟一般旅館比起來,民宿不但給人「家」的感覺,還能長期深耕同一片土地。

今年初,兩腳詩集成為台灣第一家取得GSTC「永續飯店認證」的民宿。除採用各種節能省水設備,館內用的也是本地製造、有環境生物分解認證的清潔劑。高志豪分析,18間房的兩腳詩集營運成本比同業低,「做節能一定是省錢!」這邊燒熱水加電費的支出一個月大概2.5萬元,規模差不多的同業光燒熱水就得花4~5萬。


硬體之外,兩腳詩集提供的餐點以蔬食為主,降低旅客的飲食碳足跡。為兼顧顧客口味及環保目的,高志豪花了不少心思,營業五年來菜單調整過30、40次,原本採自助式讓客人吃到飽,卻產生太多廚餘,為減少房客外食和外帶需求,避免製造垃圾,目前提供的早餐每月廚餘不超過五公升,幾乎都由他手工製作。

放棄穩定教職,前幾年還是民宿生手的高志豪,曾忙到連續600天無法休息,但他依舊甘之如飴。剛卸任地方商圈理事長頭銜的他,今後目標是投入社區工作、推廣生態旅遊,打算帶遊客認識本土食材、接觸食農教育。高志豪直說,社會的信任感正在消失,「而我們的目標就是守護環境,找回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圖/兩腳詩集老闆高志豪。


第三招:環保是商機、更是教育 

最後一招很特別,新生代環境創業家不只賣低碳商品、提供友善環境的服務,更要推廣他們的理念,事業型態除了銷售過程、更蘊含教育意味。

由林冠廷(Al K Lin)開創的Youtube頻道「台客劇場」,四年來發表超過230部影片,累積點閱量突破4800萬次。以前他是配合客戶想法的接案導演,現在卻能運用自媒體力量,說服廣告主接受自己的想法,透過影片傳達關懷環境和弱勢團體的訴求。

圖/台客劇場林冠廷。

36歲的黃暐程,又是另一個例子。他畢業後就投入節能市場,過去八年擔任許多連鎖企業的能源顧問,累積了數據應用、資料分析、智慧管理等經驗,「做節能不是先換設備,而是要先蒐集數據、瞭解使用狀況,」他形容,就像一輛車原本每公升汽油跑18公里,幾年後降到10公里,車子一樣能開,但能源使用效率已大不如前,假使平時沒有蒐集數據,車主就不曉得何時該進廠保養、或乾脆換新車較划算。同樣狀況,也發生在冷氣、冰箱、生產機具等耗能設備上。

可是做久了,黃暐程發現,台灣扭曲的能源價格太低廉,不易誘導民眾節能,企業汰換設備與進行能源管理的意願也不高,好不容易說服的客戶,更無法接受投資節能竟然要等幾年才能回收。「有些餐廳明明知道冰箱很耗電,卻不在乎,只擔心裡面的高級食材會不會壞掉?」他感歎,與其在末端勸說使用者節約能源,不如從最上游的製造端下手。

去年底,他成立「CircuPlus」,希望用台灣專長的資通訊科技推動循環經濟,積極向上游設備製造商推廣這個想法,讓產品出廠前就內建感測器,銷售後繼續蒐集應用數據,「有了data,才能預防產品故障,也才瞭解顧客的體驗過程,」黃暐程主張,這種模式不但節省原物料、還可提升售後服務,更能帶領台灣製造業升級,脫離接單代工、卻對市場應用毫不熟悉的供應鏈底層宿命。

「循環經濟不只是資源回收或以租代買,而是以服務替代製造!」黃暐程舉例,以後冷氣廠不是把產品賣出去就沒事,而是提供溫度控制的服務,汽車廠也會變成提供移動服務,業界應走向Customer-to- Manufactory(顧客對工廠)的營運模式,以顧客實際需求構思產品和服務,不能再走無止盡cost down、大量消耗地球資源的老路。

不難想見,如此新穎的理念不會讓大廠立刻點頭,「消費者又沒說要」「業界現實不是如此」這是許多企業聽完他簡報的回應。但黃暐程不急,他策劃了一系列讀書會和沙龍座談,企圖刺激更多人思考循環經濟和資通訊科技結合的可能性,慢慢把引發改變的種子傳播出去。


年輕人不悶,自己的環境自己救

過去被認為沒希望、沒生意可做的環保領域,為何能吸引年輕人投入、甚至放棄穩定職業、挽起袖子創業?「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觀察,年輕人當創業家,很多時候是為了解決自己看見的問題。

就讀台大社會所時,陳惠萍的博士論文便是:〈綠能科技與在地使用〉,她曾在屏東養水種電區域蹲點快兩年,也到能源局相關計畫實習,深入瞭解太陽能市場的應用痛點後,她失望地發現,台灣身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太陽能大國,自家狀況卻是「在地不使用、常民不參與」,把好產品統統外銷,政府花了十年補助家戶裝設太陽能,成果竟然只有百來件。「除了寫論文,我還能做什麼?」她心想。

2015年,完成博士學位的陳惠萍成立「綠點能創」,隔年推出台灣首見的綠能公益投資平台「陽光伏特家」,以低門檻的小額募資鼓勵民眾參與綠能,三年來吸引近萬人次響應,合力貢獻約300萬度潔淨電力,幾乎每次開案都遭「秒殺」,短時間就搶購一空。

剛度過創業五週年的DOMI(綠然能源),是另一個成功案例。2014年,他們成為台灣第一家通過國際認證的B型企業,以協助企業節能、種樹減碳的營運模式站穩陣腳,後來觸角擴及公部門,如替台北市低收入戶安裝節能燈具,改善能源貧窮的社會問題,去年則協助新北市推動服務業節能,帶領遍及各地的小商家響應環保,還自己開發故事繪本《吃電怪獸在我家》和一系列節能教案。

從上班族變成創業家的動心起念,來自創辦人胡德琦第二個孩子的出生。當時DOMI的創始團隊是群不到40歲、都有留外背景的專業經理人,大家像「候鳥」般長年在外漂泊,很想回台做一份對環境有益、又能讓下一代安心成長的事業。如今晃眼五年過去,公司規模從一開始的四個人,倍增到現在超過20人。


與其焦慮,不如動手解決問題

胡德琦分析,早期加入DOMI的員工,多是認同理念而來的熱血青年,最近開始有批在企業打滾多年、不一定具備環保背景的中年加入,貢獻不同專長。常跟企業交流的她笑說,朋友封她為「高階經理人殺手」,因為常有客戶的經理人受到DOMI故事的啟發,突然離職跑去創業,「社會氛圍變了,現在社會鼓勵這群人出來,去做一些更有貢獻的事!」這種「為理念挺身而戰」的想法,在年輕世代身上更是明顯。

「我覺得,是這個世代對環保的焦慮,而且是一種集體焦慮!」陳惠萍指出,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追求規模、大量消耗資源、付出高昂環境成本的基礎上,跟時下年輕人所嚮往的環境、經濟跟社會達到平衡,是相互抵觸的概念。

「很多年輕人,是為了一個理想在做事!」黃暐程就是這樣的典型,大學念電子、研究所讀通訊的他,原本該走向「科技新貴」這條路,想不到出社會那年(2009)就遇到金融海嘯,「以往想像的那條路,一下子沒了,」他曾到一家上市電子企業上班,有次公司裁員的標準是:資歷三年以下的全砍!擺明了不願培養新血。那時他待的產品開發部,每家原廠客戶的交期都是52周以上,「等於不用開發了,完全不知道市場在哪?」

也因此,即使外界看來有點不切實際,但比起在大企業當小螺絲釘,或為了五斗米忙得庸庸碌碌,這一輩的環保創業家寧可為理念而戰,從年輕就開始挑戰「拯救地球」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的策略也和過去不同,先設法把看似沉重的環境浩劫,轉為簡單、易懂的有趣知識,接著提供方便參與和應用的行動方案,讓遙不可及的環保議題down  to earth 、走進社會大眾的生活場景。

這群年輕創業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台灣,為後代子孫留下可以安養的環境。

>> 訂閱雜誌也要環保起來! http://bit.ly/2Utv2k6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