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攜手環團 建立海廢治理平台

塑膠廢棄物污染海洋問題日益嚴重,環保署除擴大「限塑」政策,從源頭減量外,今天(20日)並宣布與綠色和平基金會海洋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合作,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將藉由民間參與政策擬定、融合國際經驗及啟動全面性科學監測,共同為守護台灣美麗的海洋而努力,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 每年上千萬噸的廢棄物隨著洋流飄至世界各地,海洋廢棄物已是全球最大的環境災難。環保團體近10年來統計台灣110萬件海洋廢棄物中,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等塑膠製品包辦前5名。 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垃圾進入海洋,若再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海中的垃圾將會比魚還多,因此,環保署從明年起擴大「限塑」政策,加強源頭管制。李應元:『(原音) 從7大行業擴大成14個行業,包括藥局、洗衣店、飲料店都包括在內,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知道大家有一點點不方便,但希望大家想到將來我們吃的魚,裡面都是塑膠袋,也為了子孫,我們舉手之勞,救了自己,也救了地球。』 除擴大「限塑」外,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指出,環保署在與環保團體會商後接受建議,決定共同成立「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官方與民間共擬解決海洋廢棄物的中長期策略。詹順貴:『(原音) 大家務實面對海洋廢棄物的源頭,才能由源頭減少污染,因此提出「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的想法,希望由他們帶動民間的活力,共同跟環保署調查成因,以及來研議比較中長期的海廢治理對策方案,我們拍板成政策後,公私協力一起來執行。』 包括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基金會、海洋公民基金會等,都參與「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環保團體強調,將藉由參與政策擬定、建立跨部會工作團隊、融合國際經驗、啟動全面性科學監測與研究等作為,共同為守護台灣美麗的海洋而努力,以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