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居民支持才是關鍵

工商時報【記者彭暄貽╱台北報導】 高雄氣爆災情慘重,石化業發展引發討論。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表示,成立石化專區的點子不錯,但環評能否通過、投資條件是否清楚以及居民支持才是關鍵;不然,企業花大錢填海造地,最後可能功虧一簣。 此外,高雄大社、仁武石化舊廠拆除想法也不可行,因為拆除約需費時1∼2年,這期間石化廠的訂單、生意就會流失;加上目前石化產業供過於求,各產品的市況也不一,恐怕不是每個廠商都想去石化專區。 李志村認為,石化專區興建新廠,完工後隨即把舊廠淘汰,或許較能兼顧環保、產業發展的規劃。尤其,中央、地方財政劃分的重新檢討,才是改善投資環境,達成中央、地方及企業三方共榮的關鍵。 經濟部規劃成立石化專區,台塑是否參加?李志村僅以「一切要看填海造地、環境評估等程序要拖多久」回應,直接點出當前石化發展之窘境。 李志村說,其實地下管線並不可怕,也是有辦法可以管理的。像台塑美國位於德州的廠區,地下管線長度達600多公里,也都配合政府規定妥善管理。 對於台灣是否有放棄石化業的本錢,李志村認為,全球都沒有任何國家放棄石化產業;即使歐美等先進國家,石化發展如此長久,至今也沒有放棄石化產業。台灣國民所得又沒有比別人好,也欠缺天然資源,有何條件可以放棄石化產業。 李志村指出,政府高呼「石化產業高值化」不代表石化產業可就此賺較多的錢;尤其,一旦投入業者愈多,最終恐怕也會變成「低值化」;反倒是「中央、地方財政劃分」重新檢討,才是對台灣經濟、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 李志村說,政府至今沒有積極回應,造成地方排斥企業投資,經濟發展無法活絡延續,人民收入無法增加等困境。 以大陸、美國為例,中國企業需繳交的25%所得稅,其中約60%屬中央、40歸屬地方,另在17%增值稅部分,也有四分之一劃歸地方;至於美國,聯邦有其聯邦稅,地方則有財產稅與銷售稅的收入,如德州7.75%的銷售稅中,6.25%歸屬德州當地,0.5%、1%各為郡及市政府。如此當地方既有實質工作機會與地方財政貢獻,自會積極歡迎、爭取企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