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宴貫穿古今

作者:朱振藩(美食評論家)

「瓊林宴」一詞源自北宋宋徽宗在「瓊林苑」宴請新科及第進士時所設的宴席,意即瓊秀翰林的餐食,士子莫不視能親赴此宴為此生極大榮耀。

千年古風在金門重現,金門縣政府賡續傳統,同時結合當地特色與飲食文化,特別選在瓊林村舉辦有別既往的「瓊林宴」,如今已成為金門縣的年度盛事,並帶動觀光人潮。

位於大金門中部、雙乳山下的瓊林村,由於地勢平坦,加上林木蒼密,古早稱「平林村」。

明熹宗天啟年間。蔡姓血緣宗親聚落於此。明、清兩代,功名鼎盛,中進士者,有蔡貴易、蔡守愚、蔡獻臣等六人。與陽翟陳氏、青嶼張氏、後埔許氏並稱金門科舉界「四大家族」美譽。

在瓊林村舉辦瓊林宴,雖無古代帝王宴請之排場,確有禮賢重道之古風。

瓊林為金門國家公園內重要的聚落之一。

聚落內以宗祠形塑強烈而完整的宗姓文化氛圍,瓊林村內除了共同祭祀的「大宗宗祠」蔡氏家廟外,也有各房的小宗宗祠,有「七座八祠」之稱。

其中「蔡氏家廟」(大家廟)為國定古蹟。「瓊林蔡氏宗廟祭祖儀典」,已獲縣府審議通過為無形文化資產。

瓊林祭祖在金門是一個相當特殊的儀式,每年分春、秋二祭,即農曆二月初七以及十月初六,另祭祖當日之宴客,即為「瓊林宴」。

瓊林宴仿照「梅花餐」形式,一共五菜一湯,質樸而料實在,所使用的食材都是在地生產、在地消費,既有古風之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今低碳飲食及減少食材的旅運碳足跡的環保概念。

「瓊林宴」首道為「蒸魚剝塊」。海魚至少八斤,隨季節而不同,主要為嘉臘魚。此魚清蒸之後,以大盤盛整魚,再剝塊分食之,肉緊實帶咬勁。

次一道為「土雞剁塊」。選用放山土雞,經汆燙、白煮後,隨即切剁裝盤,肉質爽韌,極耐咀嚼,越嚼越甜。

第三道為「蒜仔炒肉」。豬五花肉先行滷過,再加上青蒜一起炒,火候足時,肉爽蒜糯,很有吃頭,甚宜佐酒。

第四道為「芋頭蒸香」。閩南的芋頭甚好,金門所產者尤其正點。取大而質佳的芋頭,先切成塊狀,經鹽漬後,接著清蒸,鬆軟而透,綿長有韻。

第五道為「蚵拌麵線」。珠蚵下料猛,麵線頗適口,海味十足,清而帶鮮。最後一道是「肉圓馬只湯」,肉丸 (圓) 即宋代的「水龍子」,荸薺俗稱馬只,調味清爽,肉丸與荸薺皆香甜。

傳統的瓊林宴,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寓意,用8公斤以上的大海魚製作的「蒸魚剁塊」,象徵魚躍龍門;

以白斬方式烹調的「土雞剁塊」表示白手起家;

用醬油滷豬肉與青蒜同炒的「蒜仔炒肉」代表清清白白,也有白頭偕老的意思;

以金門特產芋頭切塊,鹽漬後清蒸的「芋頭蒸香」,寓意多子多孫多福氣;

海味十足的「蚵拌麵線」,當然是長命百歲的意思。

至於調味清爽,肉丸與荸薺皆香甜的「肉圓馬只湯」,則有圓圓滿滿的含意。

此宴望似簡單,卻有無窮意涵。唐代的進士們,有簮花騎馬赴宴之俗,宴罷則「春風得意馬蹄疾」。

金門飼養良駒甚多,若將騎馬也融入此宴,恐怕更有賣點,從此獨一無二,益發引領風騷。

金門縣金湖鎮的瓊林里的蔡家人,來自河北上蔡,和蔡英文總統的祖籍相同。

2015年6月,當時正參與總統選舉的蔡英文特地飛到金門的「蔡氏家廟」祭祖,品嘗了「瓊林宴」,並在臉書上寫下:「瓊林宴承續簡約、質樸的祖訓精神,菜色融入金門的在地食材,更運用多種金門特產入菜。」

(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名家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