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生態丕變 面臨5大決戰點

工商時報【杜蕙蓉╱台北報導】 根據「安永2017年生物科技產業報告《超越邊界 Beyond borders 》」,隨著新藥平均開發成本達25.6億美元,較11年前增加2倍,且超過4成藥物在臨床試驗第三期失敗下,產業氛圍丕變;未來募資多元化、價格導向價值、併購交易模式和精準醫療、數位化崛起等5大關鍵,攸關生技產業的成敗。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營運長涂嘉玲指出,全球生技產業2016年營收、獲利、市值、募資和併購雖不如前一年,但產業熱潮不減,資金有轉向亞洲趨勢,特別是中國的生技產業,在當地策略投資者挹注下表現活絡;整體來看,亞洲多數私人和公共資金主要投資於研究癌症領域的公司。 涂嘉玲表示,傳統的生技製藥研發模型已處於負擔緊繃的狀態,由於平均開發1個分子的成本已高達25.6億美元,藥廠12%到25%營收更是投資於新藥上市,加上FDA核准上市件數減少下,已讓生醫業界、投資者、併購策略,甚至產品開發的方向和模式產生很大的改變。 就統計,2012至2016年,歐美37家產業領導公司中有10家被併購,然而併購交易市場雖強勁,但策略聯盟簽約授權金減少,顯現生技公司價值已有減少現象,面對多種併購方式,公司應採取最佳策略使其價值最大化。 另外,由於生技市場波動性高,增資發行愈來愈困難,生技公司也必須接觸更多樣化的投資者,並具備能吸引投資者的優勢。涂嘉玲認為,近年美國的醫改政策,已讓藥物支付方的成本控制導致生技公司營收受限,新興支付模式已漸由價格導向轉移至價值導向,生技公司可在定價決策中,考慮利害關係人對於價值的看法和定義,考量產品服務如何會有更好的結果。 涂嘉玲表示,為了讓產品開發成功率更高,透過新技術和能力改善效率成為不二法門,精精準醫療、資料分析、風險監控改善研發效率,將是生技產業極需重視的議題。 另外,先進科技也將改變生技產業價值鏈,未來新科技應用於醫療領域,例如感測器、更便宜的定序技術、3D列印、機器人等,數據與新科技的結合將會改變傳統生技公司的研發和商業活動,實際上,包括Apple、Tencent(騰訊)和 Amazon等科技公司都已和生技業緊密結合。